汶川,十年——又见汉旺镇
再到汉旺镇,我把拍的第一张照片发给了老同事修金来。这是因为作为医疗媒体记者,我们共同经历、记录过那场灾难,见证过当时医务人员“我们在,生命在”的担当。我们也共同到过重灾区—汉旺镇,不同的是,修金来是灾后第二天去的,我则是第二年3月去的。
2009年3月9日,从成都到汉旺镇的路上,油菜花遍地。在阳光照耀下,油菜花黄的耀眼。
路上接到在成都的舅妈打来的电话:“你没看报道吗?今天有四级余震,别人都躲着,你还往灾区跑,马上回来。”
“舅妈,我采访完了马上就回去。”我没敢告诉舅妈,其实现在就有余震。由于车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所以震感并不明显。我心想,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去汉旺镇的机会,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汉旺镇全镇的人自从2008年6月搬离后,这里便成为一座空城。要想去那里,一方面很难打到车,另一方即便是有车去,也得有通行证才能进入。
在东汽医院(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陈兴华院长的帮助下,我拿到了通行证,顺利到了镇上。
当时送通行证的老人主动提出带我进镇。老人说他这一生经历过三次大地震,第一次是唐山大地震,第二次好像说的是攀枝花地震,然后就是这次的汶川地震。
“姑娘,你为什么要进汉旺镇?就你一个人吗?”老人告诉我自从整个镇搬空后,还没有来过外人。“去年我同事来这里采访过,我是沿着他的采访路线做地震一周年的回访。”老人看了看我,欲言又止,也许我的解释还是不能回答他的疑问。
在汉旺镇入口,钟楼上的时针依然停在14:28。这一时间成为地震的永恒。
走在汉旺镇的路上,随处可见的简易房,还有鼓舞士气的横幅。越往镇中心走,原本晴朗的天空,阴沉得越厉害,不一会儿便下起了毛毛细雨。满眼的废墟,四周静得出奇,感受不到任何生命的气息。我突然间理解了老人刚才的问话以及欲言又止的表情。
当走到东汽医院(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部楼门前时,老人回头问我,“姑娘,你想进去看看吗?敢不敢进?”“要是有人陪着,我就敢进”这确实是我当时的心里话。进入四处开裂的危楼那一瞬间,恐惧袭来,我头皮发麻,后背发紧,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此时楼塌了怎么办?”接下来没敢再多想,跟着老人迅速穿过住院部一楼来到医院后院。
站在医院的院子里,能看到对面的山上被绿树覆盖着,垮塌的一面光秃秃的裸露在外面,就像被人拿刀劈下去一半。山脚下的取水枢纽也被严重破坏。
从医院出来,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镇政府,沿街的居民楼以及当年的商业街,每到一处,老人都会停下来给我讲解,在地震前这些地方如何的繁华,如何的车水马龙。
最后,老人带我去了汉旺镇中心卫生院(今汉旺人民医院)。站在卫生院的废墟前,老人指着卫生院的楼,说这栋楼已经从四层变两层了,旁边的那栋楼也直接少了一层,有些医务人员当时就被埋在了楼下。当时虽然距离地震已经有10个月,但各种消毒水的味道依然浓烈刺鼻,不远处还能看到带血的纱布。仿佛救援就在昨天。
今年,同样是3月份,在东汽医院陈兴华院长、邬建川老师以及曹广红老师的帮助下,我再次回到汉旺镇。
这次没有看到记忆中的油菜花,曹老师说今年天气暖和,油菜花早就谢了,现在油菜籽都已经长出来了。是呀,今年的三月,已不是九年前的三月。
汉旺镇已然不是我记忆中的汉旺镇,它现在已经是5·12汉旺地震遗址公园。
为了安全起见,作为遗址公园的汉旺镇,镇上主干道的两侧都围起了一米多高的护栏。“地震危房、严谨攀爬”的字样也时有出现,据说震后很多人还是不顾生命危险,把危楼上的窗户偷偷卸了卖掉,这些人因此发了财。
2009年我在多个重灾区采访的时候,看到很多楼楼体还算完整,但窗户都没有框架,时隔多年总算找到了答案。
镇上很多路已经不能通行,垮塌的楼房以及楼与楼之间的道路,都被各种杂草和灌木丛所侵占,有的楼竟被爬山虎包围着,东汽医院也成了禁地。
东汽医院背面的山,已经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着,没有半点当年的痕迹。取水枢纽也整修一新,重新运行。
再次来到汉旺镇中心卫生院,已经很难辨认,废墟上杂草遍地。看到路边的指示牌,才知道当年来过这里。
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当年站在卫生院废墟上拍摄了很多图片,其中一张作为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系列报道——《汶川春归》的压题图片。
而如今,只能站在路边远远地望去。
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系列报道——《汶川春归》图片
现在,早已没了当年进入镇里的恐惧,目前的汉旺镇更像是一座小城拆迁拆到一半后没想好下一步的规划,而被搁置下来。
在汶川5·12地震十周年之际,愿所有经历者一切安好!愿所有人能铭记我们的白衣天使在那场灾难中的担当与付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