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 | 我放不下你 所以我找寻你
生命至上不是1万人的生命至上,而是每一个人的生命至上,医学面临的永远是每一个人。
地震摧毁了公路、也摧残了群山,昔日漫山翠绿,如今满目疮痍。地震后的许多乡镇道路完全塌毁,95%的房屋已经倒塌,各个村落已成孤岛,伤员分散且伤情不明。
哪怕有一线希望,救援队员决不放弃,哪怕他们要经历千难万险。
我放不下你 所以我不停找寻你
广东省抗震医疗队是当年进入汶川县映秀镇最早的外省医疗队之一。
辗转飞机、大巴车、大卡车、冲锋舟等交通工具,这群灾难中的“蓝衣精灵”终于来到水磨镇,此地也终于有了灾后第一支医疗救援队。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在回忆中写道,“这哪是路啊!这条被逃难者和救援者走出来的小径被老乡们成为‘死亡之谷’,稍不留神就会滑向滚滚的岷江”。
队员们穿过危楼,走进废墟,为埋在瓦砾深处的伤员截肢。尸体散发出恶臭,还不时伴有余震,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只能说“命大”。
廖新波回忆当年救援经历时说道,“平时生活讲究的医生、护士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女队员的生理节奏被打乱了,不该来的来了,来了又不想走”。
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是伤员最多的地方,南京鼓楼医院抵达北川中学抢救现场时,在学校的废墟周围围满了人,解放军战士、救援队以及众多的学生家长。
在废墟中抢救伤员通常情况复杂,钢筋混凝土结构很难移动,特别是被多块石板压住的状况。
救援人员不曾想过放弃,特别是看到如此坚毅的眼神。
5.12汶川地震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断根据灾区救援一线的最新需求,有针对性的派出七批医疗队,赶赴灾区现场。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还是用帐篷搭起了药房、手术台、护士站等场所。
简陋的帐篷,简陋的医疗条件,却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家园毁于一旦,坐在废墟前的小女孩
浙江省台州医院组成的六人救援队同样是到达灾区较早的医疗队之一。他们去到的是受灾同样严重的平武县。
一边是乱石,一边是悬崖。
台州医院救援队前往平武县的路被泥石流阻断,队员们好几次弃车前行。
条件越恶劣越能体现出信仰的重要,许多前往抗震救灾的医务人员在灾区宣誓入党。
在营地漆黑的操场上,台州医院林荣海打着手电筒宣读入党申请书。
救援中,正当为一位伤员做CT时,伤员突然心跳呼吸停止。台州医院医疗队马上召集医务人员投入抢救,进行心肺复苏。此时,又发生余震,房子有倒塌的可能,但医疗队员仍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在危房里抢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伤员心跳恢复了。
伤员呼吸心跳停止,医生趴在地上给伤员气管插管。
救援人员正在检查伤员病情,听说伤员丈夫至今尸首还未找到,掏出200元钱给伤员。
“路好走的地方是不缺救援和物资的”这句话指引着救援医疗队,奔向更被需要同时更危险的地方。
空军总医院宁守斌在回忆救援经历时写道,“写好了遗书,背上装满药品的沉重背囊,告别了亲爱的战友,我们决然踏上了那条‘死亡之路’,奔向深山,因为,那里有一批重伤患者正无助地挣扎”。
写遗书这件事绝非矫情,看看下边这张照片。
空军总医院救援队“飞跃岷江”
当时空军总医院救援队一行5人要去到一个名为罗圈湾的地方。此地被滚滚岷江水和落下的巨石阻隔,已经成为一个“孤岛”,十几名重伤员急需医疗救治。
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仅有一条两根钢索组成的索道。这张照片也被他们称为可能牺牲的“英雄照”。
钢丝绳上挂着两个非常简陋的吊索,为了加快渡江速度,一次有两个人一起滑过。渡江期间,发生了比较强烈的两次余震,身后不远处高山上的石块伴随着地震,不断滚落,医生们不得不警惕地看着身后有没有巨石飞来,并灵活地躲避。
渡江后救治的第一个伤员
这个被救治的小女孩父母均已遇难,而她双侧大腿及会阴部都有大面积外伤,伤口严重感染化脓,由于帐篷内光线太暗,空气污浊,医生们把她抱到帐篷外面进行救治。在清理伤口进行消毒的时候,她不停地哭喊,并用自己的小拳头砸自己的头。
救援期间,夜间行车是常有的事,精疲力尽的救援队野外露宿也随处可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救援队在车场露宿,把平车让给女同事
临时搭建的救援帐篷里拥挤的伤员
“平通经验”之送医上门
平通经验:2008年5月14日下午开始,为了减少伤病员死亡率和致残率,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7名医务人员在队长孔祥清副院长的带领下,深入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腹地,在无水、无电、无通讯、无补给的恶劣条件下,创造性地将医疗抢救与大灾防疫结合起来。不到一周时间,不仅救治了400多名伤病员,而且提前为灾后防疫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停车间隙医务人员为伤员拍背
医务人员背起老太太奔向救助站
医疗队从山上返回到半山腰时,看到一位已经虚脱的老太太,已经体力透支的医生背起老太太向山脚下的医疗救助站跑去。老人的生命在他温暖的脊梁上得到了延续。
停车鸣笛为罹难者默哀
当年医务人员在前线救援的故事远不止文中提到的这么多......如果你或你所在的单位也是当年参与救援的一份子,健康界诚邀你一同回顾#汶川十年#。分享当年的故事与照片,发送至小编邮箱zhanghongliang@hmkx.cn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