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重拳” 医闹不再有恃无恐
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医疗卫生无疑将成为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多年来呼吁打击涉医违法、维护医生合法权益,由于大胆敢言,温建民被业内成为“铁嘴”委员。他认为,只要有疾病,医患纠纷就会永远存在,但医患纠纷不等于“医闹”,只有通过完善法律规定,才能让“医闹”在我国逐渐绝迹。
毫无疑问,如今涉医违法犯罪行为正在减少。去年,国家卫计委、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出台了《严密防控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安检工作,并将加强安检安保措施作为重点举措积极推动。2017年2月最高法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6年全国医疗纠纷比2015年减少6.7%,法院受理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下降7.5%,涉医违法犯罪案件下降14.1%。2018年1月9日,《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公布,数据显示被调查医师对执业的积极态度高于消极态度,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对防控医疗纠纷的共同努力。
业内认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仍然会成为热点议题。
医闹入刑 里程碑的突破
在破解医疗纠纷的问题上,宁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宁波以“市长令”颁布了《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于2008年3月1日起实施,设置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中立的第三方身份处理医疗纠纷。2011年11月25日,《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通过,2012年3月1日实施,系国内首个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法规。
过去十年,在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我国多次发布有关涉医违法犯罪条例,对“医闹”加大惩处力度。
医闹入刑是给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筑起的一道高压线,尽管个别地区仍然发生伤医事件,但惩处涉医违法犯罪已经有了法律依据。
严控医闹 这些行为被禁止
当然,医闹入刑也并不会一昧偏袒医生,只有当患者及家属的行为影响正常医疗环境时,才会被纳入医闹行列。法律明确患者及其近亲属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1.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
2.盗窃、抢夺、故意损毁病历资料;
3.在医疗机构摆设灵堂、焚烧纸钱、摆放花圈;
4.在医疗机构违规停放尸体,或者阻挠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者殡仪馆;
5.围堵、强占或者冲击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
6.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
7.其他扰乱医疗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行为。
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处理医闹 多地出“重拳”各有特色
医院可配带有攻击性的防护装备
面对持刀“医闹”,医护将不再被动挨打。“医院保卫室可适当配备短棍、长棍(可制成鱼叉状)、催泪喷雾剂等带有攻击性的装备以及防刺背心等,以供危急情况下使用。”2012年2月,东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其中头盔、盾牌、防割手套、强光手电、对讲机等防护装备要求做到每一班的保卫人员不少于人手一件”。
无独有偶,2014年11月4日出台的《成都市医院安全防范标准》,同样提出可配催泪喷雾剂等带有攻击性的装备,但必须由专人保管,谨慎使用。
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人纳入信用体系
尽管存在争议,但支持将“医闹”拉黑的声音此起彼伏。
2016年11月,辽宁省启动国家卫生计生信用信息管理平台项目的试点工作。试点医院如果发现有可疑号贩子或者遇到预约挂号爽约、恶意拖欠医疗费用,甚至是暴力伤医的行为,就可将涉事者的信息上传到平台上,这些信息可通过省级平台交换到国家卫生计生信用信息平台,国家卫计委各部门可通过国家平台共享使用。一旦信息被全国各省共享,涉事者将被全国医院“拉黑”,到各医院挂号进行验证时将被限制。
四川省相关部门也表示,将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人纳入全省个人信用体系,依法依规施行联合惩戒并通报其所在单位。四川省还要求卫生部门及公安机关定期开展医闹线索摸排,主动排查隐患。
媒体失实报道需担责
毫无疑问,医疗纠纷中,部分媒体的不实报道会对纠纷的解决起到负面作用,医疗机构却对此时常束手无策。
2016年5月23日,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办法》中的亮点是,指出新闻媒体或者新闻记者对真相未明、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医患纠纷作失实报道,或者报道中煽动对立情绪,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这在地方性医疗纠纷处置规章中尚属首次。
多地出台政策指出,发生涉医案件后,医疗机构需指定专人与媒体沟通,并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和新闻宣传等部门的指导下,统一答复口径,及时发布信息,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将医疗机构监控录像提供给与案件调查无关的机构或人员,更不得公开对外发布。
卫生部门及医疗机构要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四川省要求各市卫计委及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向社会公众和就诊患者宣传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引导其充分认识疾病发生和病情变化的自然规律,走出“医院包治百病”的误区,树立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就医预期。
医疗改革任重而道远,医患关系原本脆弱,除了严惩“医闹”外,推广医疗意外险等软性方式,也会为医患双方提供保障,减少纠纷的发生。
整理自人民网、央广网、法治周末、钱江晚报、深圳特区报、四川省卫计委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