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医生创新 华西、湘雅这样做

2017
12/24

+
分享
评论
王纳 / 健康界
A-
A+
缺乏创新理念、政策、机制等多种因素导致医生在创新上参与度不够,其中关键在于建立创新机制。

健康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实现健康中国的核心要素是医学创新。

12月23日,中国医学创新联盟在京成立,该联盟以积聚各方力量,推动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为使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担任总发起人,发起者还包括陈香美、胡盛寿、魏于全、孙颖浩、王辰、宁光、樊嘉、董家鸿、乔杰等多位院士,以及李为民、熊利泽、瞿介明、代涛、孙虹、王建安、封国生、刘新民、张抒扬、温浩、滕皋军、余学清、张澍田、王拥军、庄建、陈旻湖、霍勇、王前、于广军、赵俊等一批知名专家和医院管理者。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单位也作为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的联合发起单位,共襄盛举。行业先行者们对医学创新的重视可见一斑。

临床一线是创新需求的“原产地”,亦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实验室”,这使得医疗机构和医生必然成为医学创新主体。缺乏创新理念、政策、机制等多种因素导致医生在创新上参与度不够,其中关键在于建立创新机制。该观点在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成立仪式暨高峰论坛上成为共识。当前创新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创新典范医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探索?

陈香美:鼓励医生创新要先解决“医生很忙”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陈香美在论坛上表示,鼓励医生创新首先要解决医生的时间被临床工作套牢的问题。

破解“医生很忙”难题可通过国家推动并健全三级诊疗机制、医院建立创新机制等,帮助医生从应对增加门诊量、加快住院的床位周转等指标中解放出来;“一个学科能否创新,与科主任和带头人有直接关系。”当了30年科主任的陈香美充分体会到,拥有正、副高级的职称的医生具备临床创新的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这类医生的创新动力。

陈香美提到,80、90后医生有创新思维、有学习能力,要建设好青年人才培养和发展制度,使80、90后医生在医学创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刚:体制不改革,医疗机构永远成不了创新主体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表示,成立联盟是提升中国医学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中国医学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90%以上的药、械还是依赖国外的品牌和技术,我国在创新特别在医学创新的布局调整做得远远不够。对于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体系的创新,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机构来统筹。

院长有多大的自主权?赵刚认为我国的产学研机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国外(医疗机构)自主权比较大,投资多少、编制增减等,医院管理层能决策,董事会能决策。而国内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在这方面需要有重大的制度突破。”

李为民:80%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给创新团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在中国医院排行榜(复旦版)当中,连续八年综合排名第二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在创新机制和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首先是建立两大体系。其一是华西临床研究体系,包括CRC团队、伦理委员会、生物样本库、大数据中心、国家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化妆品的评价中心、干细胞的临床研究机构、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巡诊医学中心。

其二是华西成果转化体系包括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同时在医院内部建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成立了独立法人机构的、公司化运作的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从整体上负责华西成果转化。

据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介绍,华西医院还制订了前瞻性的成果转化的政策

第一是激励创新的专利政策,由医院负责所有专利的申报,专利维持,并且医院还对所有专利获得者进行奖励。80%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给创新团队。这80%中的50%以现方式给创新团队,另外30%用于再发展,鼓励医生对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是建立临床研究的政策,成立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设立临床新技术的创新基金、组建临床研究的助力团队CRC团队,承担临床研究的事务性、规范性工作。

搭建全产业链的转化医学平台。从临床的前瞻研究、临床研究、评价、评估再到学术的推广,形成了完整的生物医学产业的创新链、技术链、服务链,整个技术转移的团队全程参与转化过程。

斥10亿巨资建设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基础设施。在临床研究方面,华西医院拥有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用于临床研究,同时还拥有国家级的新药临床评价的机构,也是国内唯一涵盖了临床类动物的一体化研究一站式CRO服务平台,华西建立的公司化运作的CRO的平台,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和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

创新机制带来显著收效。仅2016年华西医院就获得专利216项。转让创新药物60多项,转让经费10多个亿;带动100多个投资; 20多个新的项目正在转化;一系列的医疗器械已经上市,并且用于临床;在人工智能方面,特别是消化内镜图像的人工智能,华西医院开启了先河。

孙虹:“管理先行”的湘雅创新模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孙虹

“好的东西不能变成产品,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创新的机制出了问题。”如何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的机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孙虹认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管理先行。

没有科研的医生 不是湘雅最好的医生

想方设法让医生,特别是科技人员和教授逐步认识到:没有科研不能成为湘雅最好的医生。“我们2015年科主任换届的时候,明确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上的国家基金,在学会、协会没有担任至少省一级以上协会的主委、副主委和重要带头人的,这个人不准当主任。”孙虹认为,做不好科研就无法带出高水平的医疗团队。

好创意搭配专职科研人员

孙虹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管理先行的理念,对于临床医生和教授对科研兴趣不大、医生超负荷劳动没有精力做科研的现实,孙虹提出,如果临床科室有好的创意,医院将为其配备专职科研人员,该制度实施以来,共配备了两百多人专职科研人员。

双PI盘活了技术研究资源

湘雅医院联合中南大学基础研究院所建立双PI制度(项目负责人制、首席科学家制、学术带头人制等),双方教授可到对方机构做PI(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者),成果双方互认,此举大量盘活了技术研究的资源。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 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湘雅医院在湖南省专利局的支持下建立了网络服务平台(即将运行),便于有科研项目和专利成果的教授和各种企业、研发机构的联系和转化。

科研投入与资金保障

“我们在医院附近买了20套商品房,专门用于引进人才,在我们这里干满十年房就是他/她的了。”孙虹介绍,在科研用房上,湘雅医院不但有现房,而且要买房、租房和建房,需要十几个亿的投入。

湘雅医院把2.5~3个亿的预算用在医疗科研、教学设备的购置上,其中用于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交流的预算有一千万。此外,湘雅医院还建立院内科研基金,用于专门支持临床研究。

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体系

长期人才和后进靠培养,急需人才靠引进。除了从医学本科生注重培养人才外,湘雅医院还建立了五个层次人才引进的标准:涵盖院士、国际上排名前20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科主任。

“数字不高但增长很快,”孙虹表示,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湘雅医院在人才培养与引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临床专科化建设、科研基金项目申报、高水平学术论文数、专利与成果数等方面都有显著增长,印证了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让医院、医生成为医学创新的真正主体,首先要过“机制关”。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的建立,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医研企的有效结合,提供了更高效的平台,亦是孵化创新机制的土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湘雅,华西,医生,创新,医学,科研,孙虹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