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医学人文和历史传承的应是思想和信仰
“历史长河中的山东省立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李兆亭、谢春泉、郑元龙、苏应衡、苏应宽等著名医 学专家们在两院间交流往来颇有渊源。”在12月16日举行的山东省立医院120周年庆暨2017长青藤百年医院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办副主任杨震首先向山东省立医院120周年表达了祝贺,接着用大量的珍贵史料向大家展示了关于医学人文历史传播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的百年医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尤其是信仰转换非常剧烈。他指出,百年老院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是我们当下要面对的极大问题。
以下内容根据杨震在讲堂中的演讲实录整理而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人文传播探索
研究医院文化的时候就可以研究医学传承。杨震认为,研究医院首先要对医院的历史充分了解。最近两年国内医学界非常重视人文和历史方面的交流,这说明我们现在慢慢要回归医疗的本质,需要清楚医疗到底在干什么。
作为中国人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今年建院80周年,在院办统筹下开展了一系列的80周年活动,将历史和人文作为活动的主线之一。首先开展了“寻根之旅”,如“追寻黄家驷精神”,黄家驷是我们中山医院的第四任院长,我们准备在黄家驷博物馆建一个培训基地,让我们所有的年轻的医护人员去感受学习。其次我们组织了很多兴趣小组,激发“院史自豪”。小组由38个人发起创建,像做课题一样,研究创办人的生平、事迹。第三,结缘艺术。我们与中国最大的私立艺术馆龙美术馆合作搞培训,我们鼓励员工、医护人员平时多去看一些画展、历史展,以提高医务人员文化素养。第四,我们举办了中国医院历史与医学人文论坛及一系列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巡礼活动。第五,传播探索方面,举办了护理管理国际论坛,而其中“从护理服饰的演变看护理专业的发展历程”的表演,效果非常突出。其中还包括护理展、中国近代的医学科普历史展、中国红十字历史展三个展览,创意制作“八仙过海”笔记本,几千册一抢而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度还原了80年前38位医院创建人的昔日风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院80周年大会上的护理成果展
9月14日护理管理国际论坛上护士服装秀
中山医院在玉山县举行专家义诊开诊仪式
80周年院庆“八仙过海”笔记本插图
当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我们在研究什么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做?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气力做这些东西?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两年谈医改谈的很多,但是医改到底在干什么?到底在改变什么?医改的难题是什么?看病难,看病贵,什么样的看病难?看病贵?
回顾历史,如1953年北京针对当时的“三长一短”现象(即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而采取一系列办法有:“混合处方”、连续注射证,合并收费处与划价处;同仁医院“流动挂号”;门诊预约:增加初诊、压缩复诊;慢性病集中诊治等。这些经验中有堪称中国最早的“移动支付和移动挂号”,也有我们现在正在沿用的诊疗方式。
再者如1957年出现的“划区医疗服务”就是现代版“分级医疗”、1958年医院管理工作会议出现“控费控药”也正是现在医院管理者最重视的问题之一、1964年抗菌素临床合理应用中提到其有利弊两面与当下抗生素滥用与控制如出一辙、40年代药房普遍设有“接方送药部”无异于当下医改之“医药分家”,“接方送药”同时展现了中国最早的“医疗互联网思维”。
翻看这些史料,我们需要知道的东西很多,我们的困难,前人遇到过吗?我们的方案,前人想到过吗?我们比前人更聪明吗?我们和前人有什么不同?干嘛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呢?
现在我们谈到“医改”所采取的措施、深化医改的探索、机制创新等,很多都是前人已经提到、做到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历史,重新重视人文,前人遗留的经验我们必须去知道、去了解。
引用《圣经•旧约》里的一句经典:There is no new thing under the sun译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就是研究历史的意义。
医学品味是教育出来的
圣约翰大学年刊和圣约翰大学校徽
研究历史,如果不去主动的发现它其中的趣味,就会感到很枯燥。今年,在中山医院举办的中国近代的医学科普历史大展上,有很多趣味盎然的展品,如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的一本书叫《怎様養娃》,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的内容也都很科学;100多年前杭州广济医院的《俟翳淺説》,里面讲到了很多实用的科普知识;1909年雅礼医院的《白喉廣告》很直白地讲述了在爆发白喉期间的注意事项。他们采取的方法大都比较有趣、生动。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书品像清朝宣统年间上海滩出的一本书《身之肥瘦法》,它不单单告诉你减肥,还可以告诉你怎么变胖。从这本书能发现当时那个时代70%以上的人希望自己胖一点,很有意思。还有民国时期的《协医通俗月刊》,这是当时北京的一些医科院校参与做的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民国时期,纸制的医学科普刊物甚至比现在要多,而且做工精细,比如《中華健康雜誌》《康健雜誌》,整体设计甚至略胜一筹于现在的水平。
医学的发展需要人文关怀,医学要跟人文相结合,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有文化、有宗教、有艺术。1929年,出版的一本医学科普杂志《生命舆健康通报》就是探讨医学和艺术如何结合的。还有1948年创刊的《大衆翳学》至今仍被人们所关注。
医学的品味到底是哪里来的?一定是从教育过来的。如果一名医务工作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受品味教育,他当医生才能继续有品味。现在提倡医学人文,与美术馆、艺术馆合作,就是间接的让广大医务工作者补上这一课。
民国时期,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名鼎鼎,他们每年都会出一本《约翰年刊》,每本年刊里面都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当时圣约翰的学生们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比如他们创作漫画。接受艺术熏陶,学校的校徽以及毕业戒指,都体现了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在都提到培养兴趣,但是兴趣不是在走马观花看展看表面,真正的医学人文其实蕴含了更加深刻的东西,是让大家兴趣激发起来之后,深思我们到底要探讨什么?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的科普书籍《怎様養娃》
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
医院的运营实际上就是钱的问题。
中山医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院,当年的筹建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才把钱筹齐,正因为当时是在一个有信仰的社会氛围之下,才有了社会各界的捐款帮助,实现了多渠道的筹集。
创办一家公立医院,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要有济世的情怀,不忘初心,这也是社会普遍对医院寄予的厚望。回顾中山医院的建院历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标本。
1936年,上海仁济医院的年报在印好了之后,正赶上抗日战争开始,上海仁济医院就在当时的年报里面插了一张小纸片,大意指1937年的工作,面对大批伤员,免费治疗占百分之二十几,后来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几,这是时代使命所为。
2011年,我带领国家医疗队到云南怒江执行任务,尽管当地风景美丽,但是医疗卫生条件非常差。医疗队刚到怒江州人民医院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神经系统感染的小男孩,当时小男孩的父母只带了两百块钱,如果看不好就任由小男孩听天由命。可是两百块钱远远不够看病,医疗队当时就和医院做了沟通,答应给继续治疗。3天之后,小男孩就恢复了活蹦乱跳的状态。但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如果医疗队不在,这个小男孩就面临厄运。或许我们会问中国的人民医院为什么不给这个小男孩免费治疗?当时我拍过一张照片,照片里面小男孩正在输氧气罩,氧气罩却是报纸糊的。当时人民医院的所有氧气面罩是护士用报纸糊的,他们连个塑料氧气面罩都用不起。这个小孩当时要死了,我心中的医学也就死了,没有慈善的医学就死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医学,欠缺的东西很多很多,慈善是很重要的一环。
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市最大的医生行业组织上海医生公会曾明确提出“赤贫减赠”。当时的医师信条十讲中的第二讲“不无故拒绝应诊,不歧视贫苦阶级”和第八讲“应辅助贫苦病人”都提到了扶助贫苦病人。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文化有传承没有断层,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前辈自身是付出了极大努力和情怀的。
患病小男孩在怒江州人民医院用纸糊的氧气罩在进行治疗
用机制固化医疗情怀
情怀不仅是嘴上一说,也不是天天挂在嘴上,更多的是怎样落到实处。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医疗掠影中,110年前的广慈医院是典型的教会医院,曾在 1932年编的小册子中提到了“信仰以及落实信仰的制度非常重要”。
回顾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国的医学行业中,如果要我们挑出一个专业做一个标本来阐述中国医学发展,特别经典的发展特别好的,中国护理当之无愧。因为护理里面有很大的思想成分。
以前中华护士会开全国大会的时候一定是选择在教堂里面开,这样做源于他们是有信仰的。中国护士伍哲英,是中国护理史上很有重要地位的人。终身未婚,上世纪50年代初,伍哲英在上海以70岁高龄退休的时候,上海市政府还奖励给她一套房子养老。但是经过了文革,她的名字逐渐被人遗忘,我们缺的永远不是典型代表,而是重塑我们的文化自信。护理徽章中间的南丁格尔灯是护理信仰的标志。民国时期一份普通的护士教材封面,印着几句话:世人所到地,我身皆可去。婦女愛護心,所能寄託處。感动人心之余更加凸显情怀,反观当下,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培养机制,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来有信仰、格调高、
有爱心的医护人员。
结语:医院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一个民国的小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回答。1929年苏皖浙的儿童课余丛书系列,其中一本书叫《聰明的小翳生》,是专门教小学生如何办医院。里面除了说医疗上如何去办,药品怎样经营等这些问题之外,有一个章节专门提到:假如贫苦的同学来看病,你应该怎么样处理?还有一个章节提到:如何利用社会保险的机制办理这种公共卫生服务事业。不由惊叹,这就是一个民国时期小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可能远远超过我们如今医科大学生的思想。
所以,现在真的是到了一个要充分尊重医院历史,挖掘医院历史,发扬传承医院历史的时候了。
民国时期苏皖浙的儿童课余丛书系列之一《聰明的小翳生》
注:文中所有图片版权归杨震老师所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