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规划亮相
“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开发区的‘国家队’,最有条件率先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浓度最高、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单元。”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一句话开明宗义,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规划意义升华。
12月5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三期规划首次亮相。未来五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将重点建设“健康、人才、科技金融、创研、智造”五大功能区,为生命园提供超过100万平米的居住空间,100万平米的产业空间和60万平米的商业配套空间。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北京市政府、国家科技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的批复,启动北京高科技“248”重大创新工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期项目于2000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
据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王文礼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生命科学园一期、二期建成区内已聚集了超过400家生命科学及大健康相关领域的创新机构和企业,落户了7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吸引了1万多名技术人员。
三期规划扬帆起航
芮国忠表示,新时代,我国高新区被赋予新使命: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核心引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点。
三期规划五年建设周期内,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希望能够将其打造成为全球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策源地、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区、北京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高地、宜居宜业的健康新城。
具体实施路径包括,除了为园区提供超过100万平米的居住空间、100万平米的产业空间和60万平米的商业配套空间之外,生命科学园还将建设面向多层次人才的青年公寓、公租房、海外专家公寓等项目,并实施酒店式管理。
据王文礼介绍,目前,国家食药监总局三个审评中心和国家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北方科学中心已在该区域选址建设。而清华大学大健康产业平台落户的南部智造之芯,将建成国家级实验室集群、高端产业聚合体和创新服务平台。
一期二期硕果累累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和协同发展中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重复盲目建设,资源分散,区域恶性竞争激烈;产业链同化,产业结构不均衡,集群效应和协同创新不够;强调园区规模,忽视软件配套,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复合型人才,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
作为中关村科学城在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布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在用实际行动打破“魔咒”。目前,园区已成为集生命科学研发、企业孵化、中试与生产、成果评价鉴定、生物技术项目展示发布,风险投资、国际交流、人员培训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
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机构,以博奥生物等为代表的中试研发生产企业,以新时代产业集团为代表的生产流通企业,以北大国际医院为代表的终端医疗机构,构成了生命科学园“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依托生命科学园旗下孵化器公司,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建设药物分析和筛选平台、蛋白质技术平台、试验动物服务平台等多个公共技术平台,以及生物芯片技术服务平台、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平台、基因测序服务平台、干细胞技术服务平台等多个技术平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