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唤“人文”的时代,医学生是如何理解的?

2017
11/25

+
分享
评论
乔文玥 / 健康界
A-
A+
关于医学人文的微电影,有思想有温度。

医学不是单纯的科学,需要人文与爱的关怀。无论是赤脚医生,还是国际名医,或者是懵懂的医学生,“医学人文“四个字值得所有医学人穷尽一生去探索。2017年11月24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微电影大赛上,一群医学生用手中的镜头,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演技,记录下他们对于医学人文的感悟与思考。

一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乡支援的视频拉开了微电影大赛的序幕,1500公里的仁心守护,见世间温情,秉白衣丹心。除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团委和公共教学部的领导出席现场,大赛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李菡教授、中国微创杂志主编张小为教授、健康界传媒副总编辑吴凤清、健康界传媒视频部主编彭松作为大赛的点评嘉宾。

关注罕见病群体,《月亮代表我的心》

罕见病发病率低,然而据统计全球一共有7000多种罕见病,把各种罕见病患者集中在一起,这个群体也很庞大。但在生活中,罕见病群体往往会被人们忽略,也更加不容易被理解,他们想要融入社会也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社会歧视。北大医学部的同学将镜头对准了这一特殊群体,拍摄了一部关于“月亮孩子”追求爱情的短片,喊出他们的时代之声“关注罕见病,罕见不罕爱”。(注释:月亮孩子:白化病患者因畏惧光线,在夜间活动比较舒服,因此被称为“月亮孩子”)

嘉宾点评:

这是一部以爱为主题关注罕见病的患者的电影,微电影的导演自己是轻度的罕见病患者(轻度重症肌无力),由己及人进行对罕见病群体的思考。他们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罕见病患者从开始的同情到过程中理解,最后感情升华,暖心而又治愈。

——健康界传媒视频部主编彭松

微电影《月亮代表我的心》

关注应激障碍患者,《 Only If 》

怎样用紧张、奇幻和恐怖的元素表现出医学的温暖?一部不可思议的微电影就这样诞生了。《Only If》看似很温馨的题目实际上是一部充满想像而又富于惊吓,剧中男主在车祸后患上应激障碍,总臆想自己已死亡的妻儿仍然与他一起生活,因此陷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

嘉宾点评:

整部影片构思非常巧妙、剧情紧凑,导演团队用不一样的脑洞,展示了一个陷入幻想症的患者痛苦的生活。微电影是他们的一种展现手段,内容则是他们对于身边生活的深入思考。

——中国微创杂志主编张小为教授

关注校园心理健康,《 Last 24 Hours 》

生活中的暴风雨如何过去?影片以一位深陷青春期困扰的女孩为主线,校园的霸凌、同学的戏虐、父母的争吵成了女孩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并尝试用水果刀自杀。然而从小到大的一幕幕美好回忆,以及父母准备的晚餐又让女孩重新感受到父母的爱,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嘉宾点评:

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中常有不如意的事,每个人都有极端的情况,但是在非常难过的时候,反而只要有一点点的温暖就会被治愈。这部片子很容易让人感动,可以体会到这个团队对于他人深层次的理解,以理解换真心而不只是表面儿同情,说“为什么要想不开?“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李菡教授

微电影《旋转木马》

关注老龄化社会,《旋转木马》

旋转木马一直转来转去,电影中人物的形象也在不断切换。电影中的父亲是一个患有疑似阿兹海默症的患者,在儿子小时候曾将儿子遗漏在游乐园一整夜。因为愧疚,父亲出现人格分裂的症状,把自己认为是儿子的小时候,把儿子认为是父亲,父子二人关系的产生戏剧性的反差,从而引发观众对caregiver和caretaker的关系的思考。

嘉宾点评:

微电影的故事线非常清晰,很吸引人。一开始爸爸的表现就真的是一个小孩子的样子,特别自然,在后面用一段闪屏画面表现爸爸的混乱思绪,也让观众恍然大悟明白了爸爸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原因。旋转木马是童年和快乐的象征,在剧中则是父子两人打开心结的地方。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子辈和父辈的关系发生了转化,老年人也如同幼儿一般需要关爱、理解与交流。

——健康界传媒副总编辑吴凤清

舞蹈表演花絮

主办方告白

本次大赛是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主办、健康界传媒承办、公教部团学联协办的“大爱·精神”公益项目进校园活动,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第十届医学人文周微电影大赛的总决赛。对于举办这次活动,他们这样说:

每个人都生活在未知的世界,没有人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有些人选择遗忘、逃避,也有些人愿意去独立思考,甚至用纸笔、照片、镜头等形式,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这些片子可能更多的是他们自己看,或者给后来的人看,微电影是形式,内容是一代人的思考,如果分享出去被当下时代的人看到,并能引起共鸣,那么是一件非常值得称赞的事情。

——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李晏峰

四部片子题材各不相同,但对医学与人文的思考从未停止。有句话说,没有人文情怀的医生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发自内心的对患者的关心,比精湛的医术带给患者的帮助更大。同学们拍的这些微电影留下的不只是胶卷,他们的才华与付出,体现了医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这些优秀的作品不光要在校园里展现,教育引导我们的医学生,也更应该走向公众,向更多人传递医学的温暖。

——健康界传媒副总编辑吴凤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呼唤,罕见病,微电影,健康界,患者,传媒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