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惹人爱 医卫界的院士竟有这些隐藏的才艺
为了迎接护士节,詹启敏院士演唱了自己写的歌《医者之美》,引起了医卫圈和音乐圈的纷纷扰扰。其他院士也不甘示弱,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才艺。
用人文情怀引导科学精神
院士的科研创新灵感来自哪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遗传学专家曾溢滔,创作的获奖小说曾被改编成话剧,拍摄成电影,而喜欢文学,并擅长摄影油画的他还认为交响乐与DNA的分子模型有相通的部分,在科研中能给他带来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在写论文写到累的时候,就停下来弹弹古典吉他,然后灵感便冒了出来。
同样热爱文学并拓宽科学道路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他不仅是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还是作家协会会员,笔名方及、叶维之等,且著有散文集《一个医生的哲学》,通讯《中国现代妇产学的开拓者》,《妇女科学文丛》(四辑:《女人的一生》、《女人的圣职》、《女人的乐园》、《女人的雷区》),《新编魔鬼辞典》,并译著《红颜永驻》等书。
身体健 专业强
给患者做手术、学术会议、带研究生、出国考察……几乎每位院士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没有空隙。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也不例外,但他从不感觉辛苦,而秘籍就是热爱运动。
在运动方面,他有自己的绝活——游泳和武术。“小时候,家就在水库边,因此,打下了良好的游泳底子,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四种我都会,甚至可以将双手绑起来游1000米。”而他还透露,他以前学过“炮拳”,为身体打下基础。
锻炼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刚过70岁的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王陇德依然在工作岗位,他说:“我的三角肌、胸肌一点也不亚于年轻人。”而秘诀就是肌肉锻炼。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天运动,在家会在看电视、听音乐时练哑铃,出差则带上轻便的拉力器。他一般晚上10点开始,练1小时左右,“不练就睡不着觉”。
说着过瘾让听者过心
说话是一门艺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被网友称为“金句王”。称号何来?
在他的主旨演讲中,不见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说的是“接地气”的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他时不时的“卖萌”,也常引来掌声雷动。
而他关心的问题,可谓面面俱到:
1.关于医疗的政策保障:
“新中国成立快70年了,没有一本‘卫生法’,我们不能‘无法无天’的干!”
2.关于医学研究:
“我们发了大量的科学论文,最后与治病无关,这样的医学研究,这样的医学教育不改行吗?”
3.关于医学分科:
“现在的医生分科越来越细,出现很大问题!”
4.关于医学生培养:
“现在兽医的分数线比医生高120多分?这不是胡闹嘛!”
5.关于好医生标准:
“现在什么是最好的医生?ICU医生是最好的,因为他什么都会,第二好的就是刚毕业的医学生,他刚学完什么都会!所以什么是好医生?就是能处理例外和意外的医生是好医生!”
6.关于临床治病:
“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
“我们用科学共识形成指南,但不能以偏概全。有的医生用指南给你看病,这怎么行呢?”“医生如果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病人当成零件来救,是治不好人的!”
而同样用真话“说醒”中国人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钟南山。他认为:“讲话就会挨骂,但是话还是要说。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但是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就很好。”而他在今年的主要“敢言”都在为医生“代言”,如医改要加上医德教育,看过度医疗会寒心;公立医院要姓“公”,不靠创收养活;药价虚高不是医生拿回扣造成的;在三个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奖励性的费用基本被征收了20%至40%的税。他建议,对科研奖励可以按照20%的偶然所得税率一次性扣税。
本文综编自经典语录网、360百科等媒体报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