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药物经济学接下医改重任 登场还需三步走

原创 2017-05-02 17:33 索思 / 健康界

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医改为此头疼至今。药物经济学知道答案,且要用数字说话。

药物经济学2016年在国内首次登场,便将医保药品目录遴选三原则中的“经济性”提前到“有效性”的前面,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

“医保面对支付压力,把经济性提到有效性之前。”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吴久鸿解释内情,并提出肯定。

接下医改重任的挑战,药物经济学将如何抓住机遇站稳脚跟?

评价:“应该把他汀放到自来水里给病人吃!”

众所周知,我国慢病之首为心脑血管疾病,而对血压、血脂的控制,直接影响对疾病的管理。

对此,中山大学药学院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宣建伟开了一个玩笑,“应该把他汀放到自来水里给病人吃!”让在座的同行们先“咦”了一声,再点了点头。

此言何来?

“延长寿命,减少死亡,改善生存质量、节约医疗成本。”宣建伟从药物经济学推出四大“证据”,为此“豪言”作解。

一般而言,想要有效控制血压、血脂,患者往往需要终生规律服药,而这一行为必将带来不断的医疗投入。“花费不在多少,在性价比。”宣建伟用对他汀类药物的研究,发现此类药物的治疗效益远大于成本,除了药物本身对生命的治疗作用外,“全社会层面,如果进行规范的血压、血脂管理,那么把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都换算成费用,便可带来可观的净获益。“他汀类药物对健康效益的意义,表现在对LDL-C的改善上。宣建伟介绍了一组数据:在约3500万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美国人中,2007年,避免了40020人的死亡;2008年,避免了61074人次的急性心梗住院和22272人次的卒中住院,而在1987-2008年的美国,他汀类药物带来的社会价值约为12520亿美元,其中成本约为3045亿美元,而纯获益约为9474亿美元。

在中国,同时考虑了血压、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征的演变,药物经济学对未来15年(2015-2030年)中国人口规模、结构进行预测,得出结论:强化血压血脂干预,尤其是对血脂的重视和管理,对于扭转中国心血管疾病拐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15年,相对于现有的治疗模式,规范的血脂治疗将可以减少970余万急性心梗事件的发生,减少780余万卒中事件的发生,避免约336万人死亡;如果血压和血脂同时规范管理,所得的社会效益将会更大,减少的急性心梗、卒中和死亡分别为:1962万、2964万和971万。

工具:“把钱用在刀刃上”

“我国的医疗费用不断攀升,从便宜到了不便宜”,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室主任赵琨认为,原因有二,即老龄化对医疗资源的持续消费和城镇化对医疗卫生的消耗。而我国卫生总费用已占到国家GDP的5.6%,但跟其他国家比起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室主任赵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经济学,医改,重任,药物,血脂,血压,医保
VIP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