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道|301李闻:戎装为医 唯爱与信任不可缺

2017
03/17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
A-
A+
军装与白大褂背后,跳动的是一颗饱含对国家和人民挚爱的医者仁心。

与李闻第一次约见,是在他并不宽敞的办公室。这一天恰逢农历小年,上午刚接待完国外专家来访的李闻,原本下午还要参加院内举办的春节联欢活动,却因科室临时有事需要处理而作罢。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消化内科行政副主任,李闻的“忙”有些不同。除需承担消化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以及履行科室的病区管理职责,还要时刻准备执行军事医疗保障任务。

在外界看来,李闻的身份充满固有的特殊性。而李闻的解释却简洁有力,概括而言,即戎装为医。无论是负责“天宫二号”宇航员的医疗保健,还是走马上任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消化科首任主任,均是职责与使命所在。

丝毫没有“官气”的李闻,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健谈而随和。相较临床,他更乐于分享对医患关系的洞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他看来,笃信并融入爱与信任,医生身为“人”的光芒才会更加闪耀。

实习触动:同理心的价值

“失明”患者的眼泪让初入临床的李闻第一次明白:有时候,心理抚慰比治愈疾病更接近医学本质。

从1985年开始,囿于学生数量远多于往年,中国医科大学现有的教学医院已无法满足实习需求,开始寻求与沈阳周边城市的医院联系。赶上实习潮的李闻,和部分同学一起来到辽宁本溪,正式开启毕业前的一年临床生涯。

在李闻的印象中,当时的本溪比现在的北京污染还要严重。即便出去配戴面纱口罩,两个鼻孔也是黑的,外加沙尘大,经常眯眼睛。

彼时彼地,李闻开始频繁接触到患者。其中有一个患者让他至今难忘。

当时是夏天,李闻正在骨科实习。这也是他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所有病房的床位已经住满,楼道里面开始铺铺盖。李闻被带教老师派去给一个躺在地上的炸伤患者换药。

躺在家用的褥子上,眼睛失明,脸型变化,手脚全没了,身上的纱布脏兮兮,患者散发出恶臭气味,无人照顾。印入眼帘的场景如此,李闻内心十分触动,一边为患者清洗、消毒,一边下意识的询问伤情原委。患者告诉他,是因为去池塘炸鱼,雷管提前引爆了。

聊着聊着,李闻突然发现患者开始流眼泪,便问怎么了。“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一个医生去跟我交流”,患者的这番话让李闻开始意识到,医学不单纯是治病,还要有同情心,需要和患者有一种心理上的沟通。有些病即便治愈,心理上的创伤更难受。

医患虚实:爱与信任如何抵达

三十年从医路,李闻对医患关系的关注与洞察不曾停歇。“付出全力去抢救患者,却坐上了被告席。”这一现象的时有发生,开始让李闻和同行们痛心、失望。也因此,一些医护人员开始后悔,选择离开。

不过,即便内心受过伤,李闻始终坚信一点,爱与信任的传递与触达会有改变。

他说,中国式医患关系的情境并非孤例,其他行业同样存在。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弥合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李闻向健康界分享了给两个患者做手术的经历。

第一位是需要做胆管结石内镜手术(ERCP)(注:不开刀的内镜微创手术)的患者。距此八年前,患者已经做过一次内镜下胆管结石手术(ERCP),也因此与李闻相识、熟悉。李闻经过专业评估认为,相较第一次手术,二次手术操作本身理论上相对容易。不曾想,患者术后出现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胰腺炎。

李闻说,作为胆管取石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胰腺炎的发生率差不多在10%-30%左右,而死亡率则在0.2%-0.3%。已经做过近3000例此类手术的李闻,第一次遇见如此严重的并发症。尽管第一时间联系外科协作,进行各种方法尝试,持续治疗近两个月,最终还是因为多脏器衰竭去世。

时隔八个月,医院收到一纸诉状,起诉原因非常简单: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不规范,术后观察不仔细,导致患者死亡,要求医院赔偿。当时,患者家属在法庭上明确说明的是,李闻主任非常认真负责,也很感激,但是状告的是医院。

医院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按照医院规章制定,自然是“谁做手术谁去应诉这些事”。尽管后来的各种医学鉴定结果证明,此次手术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李闻表示自己内心受到极大煎熬。

第二位是同样需要做胆管取石手术的患者。由于患者脏器功能情况较差,基本处于植物人状态,当时在北京多家医院都没有被收入院进行治疗,最后住进了301医院消化内科。科室会诊后尽管考虑到手术风险,最终还是决定尝试。

不过,手术并发症出现,开始不停出血。当时,给患者做手术的医生不在科室,一时联系不上,作为管理病区的行政副主任,正在家中吃饭的李闻接到消息便赶往手术室。

当时,患者的出血速度已远远超过补血速度,如果不能及时止血,血压便上不去。“按照医疗原则,血压稳定才可以做内镜。”李闻回忆说,当时如果不冒险手术,光靠输血一点效果没有。一番抢救过后,患者暂时幸存下来。

“之所以愿意冒风险,恰是出于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李闻介绍说,这位女患者卧床三十多年,丈夫和儿子贴心照顾,不曾离弃让他感动。被抢救过来后,患者很朴实地说,如果将来有一天离去,愿意捐献所有器官给医院。并用行动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后来,患者去世,眼角膜让两个失明的重见光明,遗体捐赠给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同样的患者出现,几乎相同的并发症,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效果。李闻说,大多数医护人员之所以依旧坚守岗位,正是相信爱与信任的存在。

导师启迪:从医的三重境界

任何一名医生,首先应是以“人”的属性存在的。同理心先行,坚信爱与信任的力量,而后业精。李闻的体会是,从医也有三重境界:专家、艺术家、哲学家。

第一阶段,当一个专业、一项技术做的比较精的时候,就成了专家。

第二阶段,把技术做成一种艺术,在大家同样能做的情况下,融入美学的感觉,将事情做精巧,更简洁,便会成为艺术家。

曾有一位知名作曲家,因为嗜酒患有慢性胰腺炎,经过李闻近两年的治疗调整,身体状态大好。病愈后创作时又离不开喝酒,一次与之交流时,李闻说“就像你作的曲子,别人演奏时,观众会有或好或差的评价。你喝酒便是破坏我的作品,不是没有给你治好,而是你自己破坏的。”一番交谈,这位作曲家认同此理,很长一段时间戒了酒。

第三阶段,哲学的层面,有些宗教或者信仰的含意在其中。李闻说导师钟尚志让自己真正看到了医学大家的风范。

资料显示,钟尚志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前院长,SARS抗疫英雄之一,有“香港内窥镜之父”之称。李闻介绍称,钟尚志一生只带了两个博士学生,自己很荣幸成为第一个,另一位则是现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内镜室主任胡冰。

钟尚志的很多前瞻性观点让李闻颇开眼界。比如,二十年前,钟尚志便认为,“传统的开刀做手术的这种途径可能将来会被废弃”。如今这一预测正逐渐成为现实。李闻说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自费公派赴港读博,以一个内科医生的身份拿到外科学博士学位,同样让自己在学术视野上有更开阔的思路。

导师钟尚志对自己的影响还将延续,专注疑难杂症,辞掉院长职务去巴布亚新几内亚做义工,写作出版《刀下留人》,享受生活。洒脱与专注之中,于己、于社会均是价值舒活。

孜孜以求,终将大成。李闻对未来亦有自己的判断与憧憬。


问答之间

健康界:您是如何走上学医、从医路的?

李闻:这个可能跟家庭环境有关。一是我父亲和母亲两边的家庭里面都有医学渊源,一种医学世家的背景;另外就是我父亲身体不太好,当时就觉得最起码能先把自己家人的病给治好,这是最原始的想法。

不过,上大学之前最喜欢的并不是医学,而是数学和物理。医学有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一开始会觉得很吃力。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发现医学里有不少逻辑性的东西,便兴趣渐长。真正接触临床后,更是对医学甚至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健康界: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李闻: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了,少部分时间是自己的。中国的医生比较辛苦,主要是从上学的时候就开始了。

健康界:如果军装和白大褂不可兼得,您将如何抉择?

李闻:军队改革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我们坚决配合执行,选择不了。新的具体政策应该不久就会出来,时间说话。

健康界:畅想未来,您会如何设定个小目标?

李闻:养老,或许。这一点受导师钟尚志的影响很大。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了,而是另一种状态,自己既喜欢做,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意义的一些事。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有种说法,人在死亡的时候,大多数人后悔的是想做的事情没做,而不是尝试后失败的事情。这就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人体会可能不一样。

李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内科副主任,首任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消化科主任。现任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内镜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内镜介入治疗学组副组长、亚太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学(NOTES)工作组成员、美国胃肠学会(AGA)会员。擅长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疾病,如胆胰管结石、狭窄、假性胰腺囊肿、胰腺癌放射粒子植入术、巨大胃肠息肉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戎装,李闻,医唯,患者,内镜,医学,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