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生自杀说起:生命薄如蝉翼 减压好好前行
一位医务工作者每天在工作中有多少压力、多少不安,大概只有同为医务工作者才能体会,也只有他们才能讲述。英国一位护士在一位同事因抑郁自杀后选择离开医疗行业,为何做此选择?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我在急诊科工作期间经历过一次同事自杀事件。有人发现了遗体,接着大家开始进行善后。当时我站在救护车箱门前,手里死死攥着护士徽章,牙关咬得紧紧的,心里翻江倒海,整个人都被恐惧和紧张吞噬。这样的状态,还怎么回去工作?我已然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继续留在急诊科。
对于有些职业而言,偶尔一天状态不佳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打碎一箱鸡蛋、搞坏一台复印机,再倒霉些的也无非是给客人剪坏发型、弄坏公司的车。而在医疗领域,则将有无数悲剧因此上演:“孩子因此丧命”、“年轻夫妇痛失爱子”、“患者永远无法行走”、“生离死别”等。由此可见,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之重大远超其他行业。这个职业意味着奉献,一生都要兢兢业业,丝毫懈怠都可能导致一个生命逝去。
然而,尽管我们背负着全世界,我们能为了患者的健康铤而走险,但始终摆脱不了“凡夫俗子”的事实。医生们多数十年寒窗,苦练医术,竭尽所能去治愈、去拯救、去安抚。工作团队对医务工作者而言就像家一样。我们一起度过最难熬的日子,共同承担悲伤、惊惧、无助。只要有彼此在,即便面对失败我们也可以自黑了之。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医生在患者耳边轻声宽慰、护士握着患者遗属的手,这些画面永远历历在目。有些心情也只有我们懂得:这一刻才宣布一名患者离世,下一刻就得面带微笑去照看其他患者,一丝悲伤都不能流露。
然而我们并非坚不可摧,长此以往怎能不出问题?有时候会被梦魇困扰,更有时候在安静的病房里擦拭担架床会产生幻觉,仿佛在此死去的魂灵都站在自己身后。我们无权向朋友抱怨,也不能在教堂哭泣,不能在公众媒体吐露悲伤,也不能披露身为专家的真正苦楚。哪天因为状态不佳而误了患者、出了人命,也不能奢求别人的理解。
只有我们能相互理解,这份情谊无可替代。无论是生气、悲伤、疲倦还是再怎样糟糕的时刻,只要有大家在,就能感到莫名的安慰。但只要有一个人被抑郁症这个怪兽击垮,我们所有人便会惶惶不安。那个宛若家人的同事为何自杀已经无从知晓,也永远弄不清楚。我们彻底失去了他,但在没有他的日子里,为了他,我们还是一起做好了该做的事。
如今我虽然已经不在那里工作了,但总是能想起当年在急诊科的日子。现在我更加明白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并非超人。团队中如果负面情绪过多,我会积极想办法疏导,这是为我自己好,也是为整个团队着想。好日子可以一天天混着过,但坏日子不能任由其继续,拖着不是办法,积极寻求改变才是出路。
原文来源:The Guardian
原文题目:My colleague's suicide showed how vulnerable medical professionals can be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