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位美国教授眼中 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医联体 此人要火
评价中国的医改成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论点,且很容易形成两派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的医疗体系是全世界最好的,人们已经享受到了广覆盖的全民医保;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民众并没有获得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患者就医负担也很重。这两种观点显然都存在视野过于狭窄的问题。那么,如果让个“歪果仁”来评价中国的医改,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9月28日,在清华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管理领导力课程上,约翰·霍普金斯公共卫生学院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初级诊疗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石磊玉受邀到场,他进行了主题为美国医疗现状给中国的启示的授课,这场针对中国医健领域中高层管理者的课堂上座无虚席。石磊玉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投入没有占GDP的10%,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基本医疗的落实。在他眼中,中国从未有过真正的医联体。
美国的医院会“看人下菜碟”
美国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覆盖没有保险的人群、控制花费、提高质量和数字化。美国医疗改革法案2010年通过,从2014年起开始生效。如今评价奥巴马医改是否成功,或许为时过早,但在石磊玉眼中,美国的医疗体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贫富差距很大,保险的覆盖并不全面,总人口14%左右的人是无保险人群,另外有65%的人是私人购买保险,还有一部分人是政府购买保险。由于每种保险的支付水平不同,医疗机构也会“看人下菜碟”。
在美国就医,患者等待时间长是世界闻名的,如果不是急危重症,病人等候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但也并不完全如此。“电话预约的时候,医院会询问对方是哪种保险的患者,如果没有保险,会被告知没有床位,如果有好的保险,则会马上安排就医。”石磊玉说。
靠这两招 美国社区不缺医生
与中国相同,美国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也更加愿意到大医院就业。社区诊所面对的患者复杂,社区穷人很多,安全性差,患者文化素质不高,并发症较多,因此,如何让优秀医生留在社区,也让美国寻遍了招数。
据石磊玉介绍,美国有两种方法将医生留在社区。首先,医生在社区工作一年,就能免一年学费,这就保证了社区总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医生前来工作;另一种方法是,在社区工作满五年就可以获得美国绿卡。“美国社区医生有将近一半来自印度、巴基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石磊玉说。
中国没有真正的“医联体”
石磊玉多次深入到中国基层进行调研,在他看来,美国并没有太多经验可以给中国借鉴,这源于中国有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社会严重老龄化、慢性病高发、流动人口多等特点。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仍然很低。石磊玉认为,中国的医改不能“一刀切”,也就是无法制定一套适合所有人的医改方案,对高收入人群要有一套医疗体系,对低收入人群要有另一套体系。石磊玉特别强调,中国医疗费用占GDP的5%,而且众所周知,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巨大的浪费,钱并没有都用在刀刃上。“事实上,如果医疗卫生总支出低于GDP的10%,则无法实现基本医疗的落实。”石磊玉说。
在调研中石磊玉发现,尽管中国在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各地并为此建立了不同性质的医联体,但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联体。“很多地方成立的医联体都是政府牵头的人为工程,大家仅仅是达成暂时的妥协,医联体不是自发的产物,不可持续,因为整体的医疗体系不允许这种医联体持续。”石磊玉说。
作为从美国来的学者,石磊玉也看到了中国的“看病贵”。很多基层患者告诉石磊玉,自己在就医过程中,真实的自付比例实际上在50%左右,这主要体现在治疗需要进行手术的大病上。“如果一个保险的结果是要求个人自付超过20%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个保险是不合格的。”石磊玉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