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鲜医保移动支付 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加码社康医疗
如果只提及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这个名称,可能外界并不熟知,但其两个创新吸引诸多眼球——至今探索社康模式近20年和新晋“医保移动支付医院”之列。
2016年5月底,支付宝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称深圳市人社局)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医保移动支付平台,互联网+社保业务模式由此在深圳破冰。作为首批试点的10家医院之一,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一时间备受关注。
理念新、步子稳,是健康界实地探访并专访该院副院长、社管中心主任黄俊芳时,最直观的印象。目前拥有21家(2016年底达25家)社康中心的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在做实做强既有社康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元素。
尝鲜医保移动支付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开展的移动医疗服务,仍停留在门诊预约挂号层面,且只覆盖自费患者,医保端口并没有接通。实际上,大部分公立医院30%以上的就诊患者都是参保患者,如能解决医保的在线支付问题,患者频繁折返于缴费、检查、诊室的情况将会锐减,就医体验也会极大改善。
敏锐察觉到这一问题的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紧紧抓住了深圳此次医保移动支付改革机遇。根据深圳市人社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4月,深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200万人。良好的参保基数,加上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就医160成熟的技术团队,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很快就打通了医保移动支付的各项壁垒。实现之后,患者最多只需在线下完成看诊、检查、诊断、取药这四步。
具体到医保移动支付操作,患者需要事先在支付宝的城市服务页面,点击电子社保卡,绑定金融社保卡。如未绑定,在支付过程中系统会引导患者进行绑定。
就诊结束,只要医生事先开完处方单,患者就会立刻收到缴费提醒,提交医保支付后,系统会自动连通社保平台进行医保结算。医保结算成功后,系统将显示付款详情,其中包括订单总金额、医保已支付金额、自费金额等。
在此环节,用户还可以点击“付款方式”更换线上支付方式(余额宝、银行卡等)。点击“确认付款”可以继续进行自费结算。自费结算成功,系统将提示支付成功,并提供医保与自费金额的明细,整个过程只需数秒。
此次医保移动支付试点,是深圳市人社局“智慧人社”工作的项目之一,也是政府服务模式的一次创新。深圳市人社局希冀通过联合多家互联网支付公司及试点医院,合力打造医保移动支付平台,颠覆传统就医流程,进一步破解群众看病难题。
健康界了解到,包括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在内的10家首批试点医院,考虑到移动医疗企业就医160已全面覆盖支付宝、微信和平安付三个渠道,普遍选择了与其开展合作。目前,医保移动支付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试点医院的普通门诊挂号和缴费业务。持有金融社保卡的患者在手机上就能实现医保支付和自费支付的同步操作。
“互联网+”鼎新
事实上,医保移动支付只是该院不断拥抱互联网的创新举措之一。作为一家三级医院,同时是各社康中心的“带头大哥”,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的探索远不止步于此。
该院真正结合互联网+始于2015年8月,当时已推行预约挂号服务。项目起步之后便“一路小跑”,仅隔两个月,再次就联合就医160启动全流程网络化便民服务项目,开通手机诊中支付、诊后随访、满意度调查及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原特区外首家实现全流程网络化服务医院。
最近两年,该院不断加大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打造社康服务标杆,持续推进全流程网络化便民服务项目,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实现移动支付、自助服务。
黄俊芳说,他们一直提倡“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改善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与社区之间的协作互动。“系统内必须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
该院这一理念的落地速度,甚至略领先于深圳市的整体医改步伐。
深圳市年初提出,将完善医院与社康中心的检验、检查、用药衔接机制,建立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远程医学服务系统,推动心电图、B超、放射等检查项目实现“社康检查、医院诊断”。这些举措,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正在实施,部分正处于优化改善阶段。
仅以B超检验检查为例。患者在社康中心检查后,通过信息系统上传到医院,由医院专家出诊断报告并提出诊疗方案,患者不用再到大医院预约排队。同时,医院和社区两方的医生可以相互在线交流,提升社康中心医生的专业水平,也有利于整个系统内医生诊断标准的统一管理。“社康中心的医生有学习和提升能力的机会,患者也会有信赖感。”黄俊芳看好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
探索“社康模式”20年
黄俊芳接受健康界专访后,马上就要去接待一批来院参观全科医师培训项目的业内专家。事实上,这是该院至今探索分级诊疗20年途中的一个片段——早在1997年就开始探索社康模式。
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社康医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利好。
据健康界了解,深圳市政府在强基层方面可谓阔绰,过去几年共投资近5亿进行全市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基本实现每个社区都有一家社康中心。
具体到社康中心的管理模式,深圳的做法是实行“院办院管”,保证医院和社区分工协作,以期真正实现基层首诊、上下联动。该院也不例外,唯一的区别在于探索期更久、执行力更高、效果也一路领跑。
目前,该院已探索出以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以儿童体检和计划免疫相结合的儿童保健模式,以及以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以转诊服务台为纽带,医院、社康为载体的三点一线转诊流程;设立了全科医学门诊和全科医学病房;制定了专科医师、全科医师联合查房、专科医生顾问责任制和全科医师培训制度等措施。
一系列成果最终体现于数据。仅以2015年为例,社康门诊量达到224.8万人次,首诊比例为63%,而且成功申报成为全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成功申报2016年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全科医学培训体系”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