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权威机构:不要迷信平均住院日或再入院率
在医院绩效考核中,平均住院日(average hospital stay)和再入院率(readmission rate)是两项重要指标。一般认为,两项指标降低一些,医院会更高效,更省钱,甚至疗效也更好。
然而,美国杜克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各自进行的调查研究则驳斥了以上观点。两份调查结果显示,平均住院日也好,再入院率也好,和疗效、质量之间不存在必然关联,甚至还会呈反相关。
专家呼吁,医院考核要有大局观,疗效才是根本,不能片面迷信单个考核指标。
多住几天院 能省300万!
平均住院日短,不一定就省钱。
杜克大学和分析公司SAS联合研究发现,疗效好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平均住院日非但不比疗效差的短,甚至还要多3天;即便如此,每年还能节省300万美元(约合2000万元人民币)。这一研究成果9月1日已经在《围产期医学杂志》上发表。
另外,孕龄在28周以下的婴儿的平均住院日是86天,人均费用5.68万美元。相对而言,孕龄超过28周的婴儿的平均住院日是66天(较短),而人均费用则为7.67万美元(较高)。不仅如此,住院日长的婴儿们的存活率比其他婴儿高出75%,而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也低得多。
“这些发现意味着,医院管理者如果一味关注单一方面(住院日),就可能忽视节约成本和改善疗效的大局,”论文作者之一、杜克大学儿童医院的戴维·田中(David Tanaka)说,“我们应该关注治疗效果,这显然重要得多。首先,这件事是正确的,应该做。其次,它确实能节约成本。”
多往医院跑 生存率能提高?
和住院日一样,仅凭再入院率(readmission rate)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般认为,再入院率低是好事,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发现,有的医院再入院率虽然高,但治病救人的效果也更好。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研究了美国公立医院3年的统计数据,对比研究发现,再入院率最高的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中风和心衰患者的存活率也更高。
凭再入院率处罚医院或酿成大错
2012年,CMS把再入院率纳入考核范围,旨在改善疗效,提高效率。不合格的医院可能受罚;2016年,美国约有半数医院因为再入院率不达标而受到处罚(请参考“再入院率居高?美联邦医保祭出史上最严惩罚”)。
不过,本次研究的第一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丹尼尔·布罗特曼(Daniel Brotman)提出质疑,认为考核再入院率的做法“在本质上有问题”。布罗特曼表示,有的医院再入院率高,是因为病情严重的慢病患者的确实需要治疗。考虑到再入院率,现在全世界都不鼓励病人轻易去医院,而病人可能因此得不到必要的急性护理,从而损害健康。
此前,美国医院协会(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 AHA)和全国质量论坛(National Quality Forum, NQF)也曾提出质疑,认为根据再入院率处罚医院的做法值得商榷。
医院绩效考核是常谈常新的大课题,国内外医疗界为此做出了不少革命性、创造性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多进步。然而,在绩效考核标准化、精细化的进程中,大局观绝不能丢。毕竟,医疗最根本的不是逐条逐项的考核项目,而是疗效和质量。
参考资料:
2)FierceHealthcare:Johns Hopkins study questions link between readmissions, care quality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