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追忆石应康4:卸任时的慷慨激昂

原创 2016-05-11 23:25 健康界 / 健康界

在告别讲演上,石应康告诫台下的医院中高层管理者:“传承当然重要,但更要敢于担当,否则就不敢创新;只有勇于创新,后面的路才更辉煌。”

因为年过花甲,生猛几十年的石应康不得不接受新老更替规律。

他在华西医院这片说小也小、说大也大的土地上,闯过20 余个风雨春秋后,终究撞上本书开卷描述的那一幕:2013 年1 月21 日,石应康、郑尚维卸任,李为民、敬静接任,几手相握,华西医院高层再度易人。

这一天,两鬓霜发丛生的石应康站上讲台向“战友”告别。

按照中国官场约定俗成的传统,每当这个时候,即便平时再强势的主帅,语言也会格外温情脉脉,笑容可掬地向志同道合者示谢,满腔诚意地向曾经有意无意开罪的同事致歉,用极具欣赏的眼光评价继任者的超凡智慧,最后不忘展望一番所在机构的灿烂前景……可是,石应康没按套路出牌,或许,他不想给充满创新的道路安放一个俗套的结尾。

他的告别演讲谈到两个主题:回望一起走过的日子;敦促华西医院继续创新。风格如旧,脱稿演说。追忆往事时,他如数家珍般叙说与同事们一起面对挑战的场景,重温彼此五彩斑斓但殊途同归的梦想。实际上,正是这一群人朝着梦想一路狂奔,华西医院才得以实现石应康、郑尚维上任之初描绘的远景——从盆地走向海洋。

说完这些,话锋立转,开始阔谈“传承”和“创新”。

出人意料的是,作为振兴华西医院的主导者,他未浓墨重彩地渲染“传承”的价值,反倒立场鲜明地强调“创新”。他仍以院长口吻告诫台下的医院中高层管理者:“传承当然重要,但更要敢于担当,否则就不敢创新;只有勇于创新,后面的路才更辉煌。”领着华西医院改革创新20年的石应康,活生生地把告别演讲变成一堂医院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课。

“这是倾注心血之后的惯性。”廖志林既参加了这天的交接班仪式,也出席了后来院内中高层管理者组织的小型告别座谈会,“他两次讲话的内容相差无几,几乎没有客套话,主要谈华西医院的未来。”

可是,包括廖志林在内的很多华西医院员工,特别是跟着石应康闯过一二十年风雨的同行者,那时却心存一个并不奢侈的愿望:听到石应康对自己的奉献说句感谢。结果却让他们有些失望,本来应该催人泪下的氛围被石应康调整到“激情昂扬向前冲”的情景。

“这是他的境界。”廖志林理解石应康,“他时刻总以促进国内医药发展作为最高标准。”

作告别演讲时的石应康,如同过去那样踌躇满志。图为2007 年石应康(右二)和郑尚维(左一)陪同卫生部原副部长彭玉(中)考察华西医院。

相对而言,郑尚维的告别之言便很动情,听者也由此找到一点宽慰。20 年前,石应康自荐担任华西医院院长,椅子尚未坐定就提出希望“让郑尚维出任党委书记”,理由是彼此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互补。或许真是天意,他们默契配合了20 年,直到卸任的时刻还在“互补”。

石应康的告别搅得满堂激情,即便如此,当他发言完毕缓步走下讲台的那一刻,这个创造国内医院院长任期罕见记录的风云人物清醒地意识到,再厮守,终有别,此时真的已到挥别主政华西医院的时候,虽然院内还有他三尺办公台,但其院长称谓自此要加上一个“前”字。

看到石应康卸任,李幼平想起植根心底的一段记忆。

1996 年的一天,刚刚回国的李幼平好奇地问石应康:“你和你的弟弟妹妹们相比,哪个更值?”她的意思是,1990 年代初,石应康和弟弟妹妹们先后到美国留学,最终弟弟和妹妹选择定居海外而只有他回国,李幼平想知道他的感受。当时石应康颇具辩证色彩地回答:“各有各的价值,他们在那边实现他们的价值,而我自始至终认为自己的事业在国内。现在我比他们困难,可我喜欢这里,愿意在这里实践。”

二者展开这番对话时,华西医院正举步维艰,每挪动一步都费心费力。时过境迁,2013 年初,追忆往事的李幼平感叹:“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的弟弟在美国仍旧只是一个教授,而他却成就了一番伟业。”

石应康厮守华西医院是有意,牵头奔跑亦非偶然。

由于比李幼平小两岁,且出国前就共事,石应康经常拉着这位“大姐”聊心事。同样是1996 年,有天他与李幼平谈到医院发展,情不自禁地倾诉:“我是个男人,不喜欢开口求人,还是自己干吧。”“他真的是干出来的。”工作中没少与石应康拌嘴的李幼平如此总结。

就这样干着干着,曾经年轻气盛的石应康迈过花甲,鬓白如霜。

换届当天接过“接力棒”的李为民和敬静也诸多感慨。

李为民的发言中就谈到石应康和郑尚维持之以恒的“敬业”和“创新”,并把这种精神辐射至全员。敬静则称新工作是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诞生121 年的华西医院凝聚着数辈人的心血,过去20 年又取得令人瞩目的骄绩,站在如此高的起点,又恰逢国家医改攻坚期,必然面临巨大的管理挑战。新班子,新行动。两位上任不久,提出华西医院的新目标,即“十六字方针”: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社会满意、员工开心。

当换届尘埃落定,国内多家媒体回溯华西医院过去20 年的历程,其中很多就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段时期的医院变化。就石应康个人的知名度而言,一位四川省卫生厅官员曾笑表醋意:“好多次我们一起开会,大家都围着他握手和换名片,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待遇。”

石应康自身又是如何看待过往经历和社会评价呢?

作 者:你曾经给华西医院制定了很多规则,卸任后是否担心过往制度可能得不到延续?

石应康:顾虑没有,但肯定会存在一部分制度难以延续的现象。为何没有顾虑呢?因为我卸任后就变成(推动华西医院发展的)外因,以前是(推动华西医院发展的)内因。世界上的规律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作 者:有人说你是华西医院史上四位称得上“里程碑”的院长之一,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石应康:好坏评价都有,我觉得还是把评价留给历史,时间距离越远,给出的评价就越真实也越全面。归根结底,卸任时我送给自己32 字: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愿把评价,留给历史。

多年来,石应康一直喜欢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纪念碑》。

其中几句是: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 青草不再生长

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

既不要畏惧侮辱, 也不要希求桂冠

赞美和诽谤, 都心平静气地宽容

更无须去和愚妄的人空作争论。

无论如何,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石应康和郑尚维从接班到交班的20 年里,华西医院整体升级换代,规模巨变倒属其次,重要的是这片楼宇里生长出崭新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成熟的规则、拼搏的品质……一群执着奋进的华西人成功铸造出一个医界经典传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慷慨激昂,石应康,卸任,华西医院,李幼平,郑尚维,创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