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石应康2:医院管理搭班子“六标准”
一个篱笆三个桩,敲定新管理基调,石应康着手建设管理层。
更准确地讲,早在武侯祠谈话时,他即已谋划此事——向陈钟光推荐郑尚维。这位后来在医院管理界赢得盛誉的传奇女性,是石应康大学期间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自毕业踏入社会就“根红苗正”,一直从事共青团、学生、研究生的管理教育、思想教育和医院管理工作。与石应康一同执掌华西医院前,她官至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后来的20 年里,无数“重量级”荣誉证书涌向她的手中:1996 年度四川省优秀政工干部;1997 年度成都市优秀基层党委书记;1998 年度卫生部德育先进个人;2000 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党委书记;2008 年荣获“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称号……
石应康毫不避讳“同学”之嫌向陈钟光举荐郑尚维,只因认为“党政团结”是机构赢得发展的基础。他对郑尚维良好的印象来自于大学期间。菁菁校园里,两人均为牵头组织班级活动的“藤”,一来二去的交往中,石应康发现郑尚维人品甚高,不谋私利,特别是其温和的性格,正好与自己急躁的脾气互补。
有了如意的核心管理伙伴,石应康把“组阁”视野向周围扩散。
准确地讲,院长石应康根本没有“组阁”的权力,充其量称作“雕刻”。把“雕刻”莫名其妙地用在此处比较贴切:时至今日,我国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普遍沿袭若干年前的传统,院长和副院级管理者均由上级管理机构或当地政府部门任命。换句话说,院长并不掌握调整副院级管理者的人事权,完全无法像美国总统、日本首相那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组建管理团队,充其量只能照单全收后做些“雕刻”。
得益于此前管理科室和对医院管理的思考,那时尽管医院管理经验尚显稚嫩的石应康,心里却备有一套雕刻管理伙伴的个性化思路。这也是他面对陈钟光的第二道问题,即“怎么改变现状”的回答之一。
详细叙说这套置于当下仍有借鉴价值的“管理者品格”前,有必要说说他对“前任”的独到见解。
现实中常见一种情景:一个组织机构的新任领导履职,看到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习惯性把烂的原因归结于“人”,甚至归结于原来的某个管理者失职,进而公开或私下抱怨“就是前任领导谁谁谁没做好”,或者“某个职能部门无能”。石应康的观点明显不同:任何一个时期做的事情,回头再看时,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可能尽善尽美,新任领导真正要去审视的并非某个人的是非对错,而是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石应康看来,把原有错误简单地归因于“人”,很容易导致人际斗争,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完全不利于组织机构发展。而且,任何组织的管理中不可能杜绝“不正常的事情”,因为整个集体面对的都不是“真空”,每个人难免受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影响和诱惑,“完全没有瑕疵才是不正常的”。新任领导最好这样平和地去理解——恰恰就是因为过去有短板才换我来创新,否则要我来干什么呢?
弄清问题症结的“根源性原因分析法”是石应康主张的一项重要管理方法。所谓根源性原因分析(RCA),即用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式,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而非仅仅关注问题表征。根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以及制定问题的预防措施。实践证明,在组织管理领域内,根因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症结,继而找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具体执行中,需管理者深入一线倾听、调查,再审视方向、决策、做法和流程有何缺陷,以及体系有无纰漏、过往政策是否欠妥、任务分配是否有失公正,等等。旨在避免人际斗争,石应康自上任就营造“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氛围,摒弃中国延续几千年“江山易主就换兵”的传统,当时除恰逢班子换届有两位医院高管被调走,其余两位高管以及全部中层管理者一个未动,学校领导也尊重石应康的“组阁”主张。
留用原班人马并不等于延续过往的管理思维。石应康想做和要做的是,按照他的标准去“雕刻”全部副院级和中层管理者。他究竟要把华西医院的管理者“雕刻”成何样?换句话说,
他心中的志同道合者,到底要满足哪些条条框框?石应康把这些答案坚持了20 年,概括起来即“六标准”:
1. 乐意从“行政化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
2. 崇尚实干,摒弃指手画脚的官僚作风;
3. 认可“以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没有好结果,过程再好也等于零;
4. 愿意牺牲医疗业务而一心扑到管理;
5. 革除强权意识,乐于向下授权;
6. 思维开放,视野开阔。
有标准但未打算灌输,石应康更喜欢潜移默化地去熏陶。
用于熏陶的案例他都已经备好。一个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真实故事,某城市街道上,一位电动三轮车夫和一位人力车夫相遇,两者相互投去鄙夷的眼神。人力车夫甩出狠话:“你也有今天。”电动三轮车夫毫不示弱:“我还是比你强,开的是电动车。”原来,两人过去
都供职一家国企,担任厂长的后者把懒散的前者开除了,后来自己也因企业倒闭而另谋生路。石应康准备讲完这个故事后作出升华:两人到这个时候还相互轻蔑,而不换个角度去反思——为什么我们当时不齐心协力经营好工厂,假如这样,都会有更好的现在和明天。
归根结底,石应康认为当务之急是用新管理思维重塑凝聚力。
值得欣慰的是,他还有把华西医院拖出困境的精神支柱。其自身的内动力已经说过——渴望创造一个能培育很多好医生的环境。与此同时,周围的人群也让他看到希望: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他发现,当时华西医院的员工除了消极怠工和按部就班的一拨人,另有“整日满腹牢骚”和“积极到院外经营病区”的两个群体。若基于常规的行政化管理,后两个群体有碍于医院管理和集体利益,肯定施以惩罚,石应康却逆向思考,这说明他们不安于现状,内心里隐藏着期待变革的渴望。
套用现在的流行语,他准备凝聚院内所有冀望改革的正能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