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什库大街有条“时空隧道”
这段时间,在北京熙熙攘攘的西什库大街又添了一个新“景点”。它不在别处,就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连接“门诊-急诊-第二住院部”的地下通道。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奇怪了:一条普通的通道有什么好稀奇。其实,这条新翻修的地下通道不仅承担着原有联络医院各个院区的功能,也成为积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百年文化历史、展示医院临床科室学科特色的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起点位于北大医院第二住院部地下3层,终点位于门诊楼地下4层,全场512米。起点大厅名为“医德厅”,这里铭刻的医学生誓言,警醒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以,性命相托”的使命。而在主题部分,长廊用一张时间轴展示医院自1915年发展至今的脉络,材料尺寸的设定也有着特殊的考虑:高1915mm,宽100dm,代表着医院1915年的起点和100年的征程。这个与建院的时间和历史发展相吻合。
为什么会想到将地下通道做这样的一番整修呢?刘玉村院长说,北大医院已有一百年的的历史了,这一百年中,医院从一个不起眼的诊察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大医院,创造了很多的辉煌,也有很多的历史值得记录。在医院建院百年之际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修建这条文化长廊,不仅是对医院这一百年发展历程的再现,也是让今天的北大医院人以及后人对这种精神得以传承。
虽然是一条通道,但在刘院长心中,这同样也是医院的“院史馆”。里面有起步的艰难艰辛、发展的蓬勃向上、前辈们的鞠躬尽瘁、今日的上下求索,标记着医院的发展脉络、展示着科室的先进技术。“这些都是医院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要以史为鉴。”
整个文化长廊,主要可以分为主展线和副展线两条。主展线的设计理念为院训“厚”、“德”、“尚”、“道”,通过对四部分内容的展示来诠释北大医院的历史文化与技艺积淀。副展线主要是通过对医院临床、医技和职能单位的学科、管理成果及丰富多彩的科室活动,来具体表现北大医院人的精神风貌
“厚”分为“西医萌芽”、“百废待兴”、“改革开放”、“世纪新篇”和“厚道原点”五大部分,展示医院从1915年到2015年百年的情怀、精深的医术和亲民的风格。
“德”分为“帮扶支援”、“危急时刻”、“大爱公益”、“国家使命”、“师德高尚”和“大医仁心”6个主题,展现北大医院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担当。
“尚”代表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追求,这部分则从9个角度展现北大医院党务工作。
“道”意味着技艺、规律、本源,概括了人类认知事物的三个境界。本部分从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国际交流5各方面,展现或为开创中国西医历史的奠基人、或为名贯中西的大师、或为学科领军、开创者的北大医院人的风采。
在最后,整个文化长廊的终点大厅被命名为“医道厅”,它以一幅油画作为长廊的结尾。鸽子代表和谐,向日葵代表希望,蒲公英代表自由、坚强和梦想,花是野菊花和桑格花,代表圣洁与幸福,远处的建筑是北大医院未来的城南院区。画面运用3D立体画的表现形式,主题为“放飞梦想”,寓意医院带着百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实现下一个百年的梦。
在采访中,笔者在走廊里偶遇一位北京当地的患者。他说,自己经常来北大医院,也经常往返于这条地下通道,原来普通的走廊现在变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很有味道,也很独特。有次他还专门走路,就是为了看看这两边展出的东西。“边走边看,我们对医院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心里还挺感动的,想想这一百年历史的医院,竟取得过这么大的成就,创造出那么多的技术。医生真的不容易,他们做的是救命的事,他们应该被我们记住,应该被社会记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