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季度中国基因产业盘点:玩家众多、市场广阔、全产业链公司构建护城河
目前,广东、江苏、四川、湖北相继明确了NIPT检测收费标准,出于精准性与无创性的特点,基因检测产业逐步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NIPT又名无创DNA产前检测,是最早产业化的大众基因产品。自香港中文大学教授Dennis Lo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游离DNA后,贝瑞和康创始人之一周代星于2007年5月提出了最早期的NIPT数学模型,开启了“NIPT检测时代”,周代星也因此在三年后创立了贝瑞和康。
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据BBC RESERCH统计,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随着进入基因产业的公司的迅速增加,以及监管政策的逐渐宽松,中国也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期。
2007-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图: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从产业链、行业竞争、消费市场、监管格局四个角度对基因产业调研发现,中国基因产业已公司的数量呈现爆发趋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优秀企业开始从中游延展至上游、基因产品市场认可度差距较大、监管环境日益改善。
那些全产业链布局、销售渠道稳定、产品追求临床级别的企业,将借助新一轮发展时期,率先胜出。
一、行业竞争格局
基因组学应用的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器、设备和试剂供应商;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为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和受检者。
形成全产业链的公司也将获得稳定的市场地位,如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
1、上游:测序仪和试剂、耗材竞争格局
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基因检测仪器与耗材试剂,国外主要公司是Illumina和Thermo Fisher(收购了Life Technologies)两家,全球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中国的代表性企业限于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
上游制造商在基因产业中的话语性较强,除供应测序仪外,中游应用商还必须购买仪器运行所需的耗材和试剂,应用商基本上谈不上有议价能力。
耗材及试剂的价格十分昂贵,以试剂为例,Illumina试剂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价格为3660美元/盒,对于应用商来说,成本较高。
此前,中国在测序仪环节基本没有话语权,但从2014年开始,这一坚冰被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和博奥生物打破。2014年6月,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BGISEQ-100测序仪获得批准,达安基因的DA8600(基于Life Technologies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也于当年11月获批。博奥生物BioelectronSeq 4000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则在转年2月获CFDA批准上市。而市场中唯一一家以基于illumina测序技术的贝瑞和康NextSeq CN500基因测序仪于2015年3月获得CFDA批准。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紫鑫药业合作开发测序仪一直没有下文。
获得CFDA批准上市的这四款测序仪,其中NextSeq CN500基因测序仪是贝瑞和康与美国Illumina公司合作的产品,后者于2015年11月中旬被列入美国标普500指数,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其他三款测序仪皆是与美国Thermo Fisher合作以Ion Proton 原理为基础国产化设备。
NextSeq CN500是为满足中国临床需求而设计制造的一款新型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在临床使用上,测序仪的通量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还需满足质量稳定及样本制备的要求。
在上游实现突破的四家公司,尤其是考虑到贝瑞和康与测序仪龙头Illumina公司的合作身份,不仅降低了自身测序的成本,并部分掌握了在其他测序应用商的话语权,因而为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事先建造了“护城河”。
中国公司测序仪发展情况表:
2、中、下游:测序公司及渠道竞争格局
从2015年至2016年第一季度,中游测序应用公司的竞争格局异常惨烈。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200家左右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天津等省市,2015年中,几乎每周都有成立新公司的消息。
其中,位于第一方阵的企业包括四家,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其余较为知名的企业包括药明康德、安诺优达、诺禾致源、凡迪生物、百迈克等。
比较各公司实力的核心指标包括获得注册证或牌照的数量、销售收入、产品特点、渠道稳定性等。本报告认为,公司拥有的测序仪数量并非比较基因公司的核心指标,大量闲置的测序仪是开销,而不是收入来源。
(1)2015年国内基因公司布局:蜂拥而至,抢占地盘
2015年,不仅成立了数量众多的基因公司,并且发生了多起收购事件,收购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业或抢占地盘。其中比较重大的收购包括药明康德、千山药机、迪安诊断、绿叶集团、汤臣倍健、万润股份、安科生物、誉衡药业。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转型到基因产业,玩家众多表明各方十分看好基因产业的发展前景。
2015年国内基因产业收购表:
除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巨头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数量也在日益飞涨,这些初创公司的核心人员大多来自上述基因巨头,如华大基因等公司。
由于实力有限,初创公司采取了与大公司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价格战、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细分市场等策略。
采用价格战策略的公司中最为著名的 “小”公司为一脉基因,其最牛的事情,是把人全基因组标准分析价格降到300元一个,把全外显子的分析价格降到100元一个。又如,23魔方公司,把某些特定的检测价格降至几百到1000多元钱。
持有价格战策略的公司也往往以贴近消费者的方式实现收入,因为其抛弃了医疗机构的渠道策略,降低了渠道分成费用。据悉,医疗机构渠道会占去30%左右的收入。
这些公司大多采用网络销售手段,如APP、微信公众号、网站等,试图拷贝美国基因公司23andMe的方式,但前景目前还难以定论。
(2)销售、渠道强强组合,才能生生不息
从目前各基因公司的销售额来源看,除科技服务外,生育健康领域无疑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而在生育健康领域中,无创DNA产前检测(简称NIPT)的相关检测产品因获得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批准,又是重中之重。
据统计,在获批的NIPT产品中,贝瑞和康的 NextSeq CN500高通基因测序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耗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一,约为70%,这一成绩超越了华大基因及其他两家公司。华大基因曾在NIPT检测上率先降价,但其产品化的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的市场份额却十分有限。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华大仍以收样检测服务为主。除上述两家公司外,中国NIPT剩余10%左右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公司分享。 渠道,尤其医疗机构的渠道数量和稳定性,决定了基因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从中长期看,占领市场的多寡凭借的是销售策略。具体至贝瑞和康,则是其一贯坚持的“渠道致胜”理念获得市场认可。贝瑞和康利用国内现有的产前筛查和诊断网络进行渠道建设。这一网络是政府花费数十年建立起来的,现有300家左右的产前诊断中心和筛查中心,公司COO高扬曾详细描述了渠道的本质。
“公司的战略就是和国家花费十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网络合作,通过现有的成熟渠道,提供高品质的产前筛查方案。”
从长远战略看,除了“渠道致胜”,始终关注产品的临床适用性来进行产品研发,也至关重要。依托NextSeq CN500测序仪为平台开发的NIPT系列产品已拥有大部分市场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这套完整的NIPT解决方案是专业用户的首选,优质的产品或将成为笑到最后的胜者。
因此,渠道、产品,强强组合,才能生生不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