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维新:公立医院转型 院长别给出资人帮倒忙
“十三五”开局之年,处于深水区的公立医院改革之路在何方?3月24日,由中国医院杂志社、江苏省医院协会主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靖江市人民医院承办的第15届中国医院发展战略高级论坛在江苏省靖江市召开。
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唐维新提出,未来,公立医院应该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公立医院的发展应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变;二是公立医院管理应由效率型向效益型转变;三是公立医院的使命应由诊疗型向健康型转变。“目前,医疗资源存量主体仍然是公立医院,如何把握发展方向、趋势与政策,事关重大。”唐维新说。
在公立医院实现转型的过程中,唐维新认为,核心是公立医院院长与出资人(政府)应该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划分双方的责、权、利。“如果将这个问题弄清楚了,院长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唐维新强调,公立医院院长如果做了出资人(政府)的事情,其实就是帮了倒忙。
公立医院的发展应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变
“公立医院规模的快速扩张,增加了医疗资源总量,缓解了就医压力,但也加剧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剧了分级诊疗的难度,挤压了基层及民办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唐维新说。
“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公立医院是时候做出战略上的调整了。”唐维新认为,医院的扩张一定要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规模扩张加剧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忽略了医疗质量,就是不可以的。”
而谈及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的原因,据唐维新介绍,政府大幅减少投入的情况下谋求规模效益,公立医院才会扩张规模。“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却反映了医院发展机制不健康,并且已经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例如,过度医疗、功能错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趋利行为突出等。”唐维新认为,现在,医改的方向、政策已经明确,公立医院应该逐步转到健康的、坚持公益性的发展轨道上来。
据唐维新透露,2016年—2017年,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将从500多亿元增加到1000多亿元。“这就是纠正因为医院投入不足而导致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的问题。”
实现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变,唐维新认为,应该实现管办分开,将院长与出资人(政府)的责、权、利划分清楚。“医院的规模、功能定位及设施的配套都应该是出资人(政府)的责任;把质量、服务、流程、学科、技术、人才等建设好,才是公立医院院长的责任。”
公立医院管理由效率型向效益型转变
“效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一般来说,工作量越大,效率越高。”唐维新强调,效率是效益的前提,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但效率应该具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如果偏离了目标,效率高,效益就不一定高了。”
唐维新认为,公立医院向效益型方向发展就是要兼具效率与公平性,真正体现公益性,其关键仍然是推行管办分开。“让出资人(政府)规范管理医院的资产、投入、财务。同时,充分授权并监管医院的收支、分配、技术人才建设,支援基层等公益性目标。”
过去,医院的效率已经明显提高,如门诊急诊量、床位使用率,人均工作量等大幅提高,平均住院日大幅缩短。“但公平性却明显下降。”唐维新强调,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作风浮躁、红包回扣等不良医疗行为突出,偏离了公益性的目标。
“改变这一现状,就是要从战略上实现转型。”据唐维新介绍,效益应该包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中,公益性是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经济效益的前提则要符合公益性。“社会效益提高了,经济效益就在其中了。”唐维新强调,为实现以上目标,就要开辟新的技术合作途径,加强成本控制,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以绩效考核为例,过去,绩效考核将医药性收入为基数;实行药品零差率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绩效考核不应该将经济收入作为考核标准。但从实际上看,如果这样做,医院收入的确会受到影响。但从理论上讲,不应该是这样的。”唐维新认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应该数量、质量、能量。
公立医院的使命应由诊疗型向健康型转变
“诊疗型就是单纯地治病,这是传统的功能定位。不仅是过去,就是将来,这仍然是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唐维新强调,但随着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少生病、不生病、健康长寿已经逐步成为群众的现实需求。“医院作为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办院使命应该由诊疗型向健康型转变。”
但在唐维新看来,目前,公立医院对此普遍缺乏认识和思想准备。大部分公立医院认为,技术越高越好,分科越细越好。“公立医院甚至只注重看病,不注重看人;只关心治病,不研究防病。”
唐维新建议,公立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把整合医学、转化医学、全科医学、心理医学、人文医学、精准医学逐步提上日程。“此外,公立医院应该高度重视疾病管理与健康管理,重视科普、医患沟通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