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我死之前:作为外科医生的最后日子

原创 2016-01-19 11:39 梁雯卓 / 健康界

​对医生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他/她是万能的。

2013年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外科医生保罗(Paul Kalanithi)被确诊为第四期转移性肺癌,年仅三十六岁。在他生命的最后2年里(死于2015年3月),他继续坚持从事医疗培训工作,并且记录了他作为一名医生和患者,在面临死亡时的经历:《当呼吸成空》。

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凭借着职业敏感性和专业度,在CT扫描结果出来以前保罗就知道自己患上了肺癌。作为一名喜欢阅读和户外运动的非吸烟者,一名外科医生,一名新生儿的父亲,面对癌症晚期诊断书无疑都是可悲而又极其残忍的。如今,身穿浅蓝色病号服而不是外科医生手术袍的保罗回忆道:“我曾无数次设想过的未来,在一切按部就班即将成为现实的前一刻,却突然都变成了空中楼阁,被蒸发掉了。”

医者仁术,大公无利

在全书中,保罗大篇幅的回忆了他作为一名医学院学术在求医路上的心路历程,并且细致记录了作为医学院学生受到的常规训练内容。因此,作为读者,你很容易忘记自己是在与一名癌症晚期的病人进行对话。更多的,《当呼吸成空》这本书让你了解到作为医生、患者双向的“囚徒困境”。作为一名医生,我的理想从来都不是治病救人——凡人终有一死。我所崇尚的向来都是直面生死:引导和抚慰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死亡、生病这件事。我认为,医生的责任从来都不应该是起死回生,或是妙手回春。医生,应该是张开怀抱,去拥抱那些满布伤痕的身体、灵魂,给他们爱,给他们力量,抚慰疼痛,直至他们可以重新振作,勇于面对,成为真正的自我存在。

致曾经的那些野心勃勃

在《当呼吸成空》一书中,保罗谈及自己之所以选择医学院这条漫漫长路时,他说“我想要试图追寻并建立一种人类与痛苦的关系,生死时刻,是什么赋予了人类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最终都会屈从于现状。我想,我绝不是唯一那个安于现状的人。许多年少轻狂的野心,要么已经实现,要么已经摒弃。但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已成为往事。金钱、地位、所有一切被人类所苦苦追寻的物质享受,在这一刻都变得那么毫无意义。

最终诊断书

我需要开始学习另一种方式生活:这将是一场与死神的风云对决。虽败犹荣,即使我死了,也是活着。一些病痛来的突然,好似当头一棒,督促你应该从此健康积极生活;而有一些病痛,却是真正颠覆着你的生活。醍醐灌顶般的顿悟,电闪雷鸣间突然明白了生命之意义所在。死亡的事实,就是带给了我这样的顿悟。尽管是顿悟之后的无路可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外科,医生,日子,医学院,保罗,患者,人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