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顶级大V雅聚京城 是情怀也是担当
北京拥堵的道路和连续多日的雾霾红色预警没能阻挡好朋友相聚的脚步,20余位医生大V岁末相约,如期雅聚。平时在微博上相互@,在微信群里嬉闹调侃的一众医生大V们,在12月19日相聚在北京。用活动发起人@泽之老万(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万希润)的话说,在这样的雾霾天能勇敢出来相聚,说明我们大家都是真爱!
张羽的新书《只有医生知道3》在出版过程中遇到哪些趣事又经历了哪些艰辛?点击量过万的科普文章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大家相互寒暄的话题除了工作中那些事之外,还分享了各自在新媒体时代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聚会上,@陈静瑜肺腑之言(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聊了力推器官移植的成就与辛酸;@协和张羽(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张羽)讲起了出版科普图书的体会;@快乐是一棵树(上海市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带着大伙儿玩了一把穿越,聊了民国时期医生和媒体的关系;@陈彦医生(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陈彦)分享了自己如何在新媒体与互联网时代做好急救科普的经验;@成都下水道(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医生任黎明)的科普文章风趣幽默,被大家连连称赞;久未露面的@烧伤超人阿宝(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生宁方刚)一出现,就被大家围住聊了起来。
医生大V们在聚会现场频刷微博,实时直播相聚场面。这次聚会的医生粉丝数量加起来超过1200万,有网友在直播的微博下方评论说:你们聚在一起的感觉就是,能把一个人拆喽然后再安装上。
(陈静瑜在讲器官移植)
(张羽在分享新书写作和发行中的点滴)
以下为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和感受:
@快乐是一棵树:这是一个“点赞”的时代
最近有人将医患矛盾归结于是媒体的报道,我倒有些不同的想法。我查阅了很多民国时期报纸和资料,那个时候的报纸对医患纠纷的报道无论在标题还是在内文上,火爆程度都远超如今,但是当时的社会并没有伤医辱医事件。在那个年代,医界为了宣传自己,在媒体上做了极大的努力,甚至报纸上也有医生的“软广告”出现。
媒体和医界在这个时代各取所需,医界仍然需要媒体去宣传,如果不让媒体去说话,谁能记录这个时代的医生呢?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医生平均一生与病人交流只有25万次,但是现在的沟通渠道非常广泛,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次数已经可以呈现几何形式的增长。如今很多医生成为大V,当医生自己突然成了媒体人时,媒体不再是为单方面宣传而存在,而是成为医患双方沟通的平台以及大数据收集的渠道。
这是一个“点赞”的时代,大家都希望得到正面的评价,大家也不用觉得自己有微博和微信就很了不起,再过20年甚至50年,我们现在的这些沟通渠道,其实什么都不是。
(杨震在讲述民国时期的医疗)
@烧伤超人阿宝:这是一群医界最聪明人的聚会
我是收到通知很短的时间就决定参加这次聚会,因为这些医生是现如今中国医疗界最聪明的一群人,跟最聪明的同行们交流,我当然非常愿意来。
阿宝(左三)与友人们合影
@泽之老万:4个小时的交流没人走神 很难得
大家在网上神交已久,相互认识了很多年,不过在网上交流毕竟是片段的,大家平时的工作那么成功,因此需要一次线下通过肢体语言和其他方式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一般学术会议很少人从头听到尾,但是这次在将近4个小时的交流和分享活动里,大家始终保持热情,这是非常难得的。为了将活动搞得更加纯粹,我们没有要任何商业赞助。
(万希润在讲话)
@协和章蓉娅:我是群主 岁末当然要组织好朋友们聚聚啦
我是群主,快过年了,联络感情,组织好朋友聚聚是应该哒。
@甫寸(北京西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李博):我们是有情怀的读书人
这是我加入的第一个微信群,不是因为处女座就有处女情结,而是这个第一次承载了太多的感恩、惊喜与缘分。君子和而不同,尽管彼此观点不一致,但我们都秉承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原则,真诚沟通,求同存异。我愿意尽自己之力,做好群秘。大家走在一起的原因就是:我们都是有情怀的读书人。
@成都下水道:这次聚会有很多我的偶像
@协和章蓉娅 和@协和张羽 两位都是我的偶像,这次我是为偶像而来!
@健康界赵红(健康界传媒总编辑赵红):每个医生大V都是一个小宇宙
这群医生大V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绿林好汉。他们代表着科学、客观,和正能量,他们富有才华,富有情怀,富有正义感,也富有人情味,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他们在微博最红火的时代成名,尽管现在微博的影响力已不像当年,但是他们连成了一片,在科普、科研、临床、医改、教育、医生成长等方面表现出了更强大的影响力,我们应珍视他们的声音和主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