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医改处第二阶段末期 一定要为社会资本办医留空
5月15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2015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论坛“医疗服务发展新模式”的分论坛中,中国农工党中央研究室副主任石光先生介绍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进展。
石光在讲话中提到,目前,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黄金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四个新”,即: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健康产业提出新的期待;此外,中国的健康服务产业也有非常好的基础,所以现在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起点,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谈到公立医院改革便不能脱离健康服务业发展大的环境和方向。按照国务院2013年4号文件的预计,到2020中国健康产业发展总的目标达到8万亿,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到GDP5.27%,3.1万亿元。同时有专家的预测,到2015年卫生总费用或者说整个产业占GDP的比重是6%,预计有4万亿元左右。到2020年7%是卫生方面的消费可能是8万亿。这是整个产业发展非常重大的机遇。
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34号文件中对未来的改革规定了7个方面,27项重点内容。目前我国无论是医疗保障制度,还是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药品流通,各个方面的改革进展都非常快,而公立医院改革则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按照2009年中央6号文件的规定,医疗改革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石光先生认为,“从政策上来讲,如果这轮改革按照时间段来分,目前已经到了第二阶段的末期。”
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300多个,实现12省全覆盖;试点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5%以上。截止2014年底,全国66%的县(市)取消了药品加成。此外,,非公立医疗卫生数达到43.9万所,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45%,费公立医疗机构门站两占全国总量的22.3%。同时,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1587.2亿元,同比增长41.3%;100多家保险公司备案销售的健康险共2300余种。
公立医院的改革到底要怎么改?石光先生介绍说,在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33号文件中提出县级医院改革的9个方面,31条任务。石光先生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解读为 “6+1”改革任务,即:完善服务体系,要求政府制定公立医院设置和发展规划;改革管理体制,要求逐步实现公立医院统一管理;改革管理机制,科学界定所有者和管理者责权;改革运行机制,医务人员“收入要上去、地位要提高”;改革补偿机制,三个渠道改为两个渠道;改革监管机制,要求加强经济监管和服务监管;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医院走向精细化管理。
此外,石光先生还提到了医疗资源应该优化配置。最近出台的《关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纲要》,这个文件与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文件的共同点,就是政府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为社会资本留出足够的空间。特别是明确公立医院的规模、功能,不能两者通吃。“现在好多公立医院都是超级医院,甚至有上万张床的大医院,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改革工作的必要条件,石光先生表示,“我们的医改应该形成多赢的机制,如果要想医改取得成功,必须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医务人员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就不行。所以现在医生超额的付出和劳动,而且他的收入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是很高的,但是它的来源是灰色的,所以我们的薪酬制度一定要体现他的价值,让他有体面的生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