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遇升:站着工作的创业者
如果不说,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已经创业到第四个年头的,参加任何医疗创业大赛都得第一名的,几个月前刚刚成为《快公司》2015年全球50强的,即将迎来C轮融资的移动医疗公司,会在一个小区的两居室民宅里办公。走进杏树林的办公室,一时也找不出一个词可以形容他的氛围,大概就是一种叫做井井有条的混乱吧。
几个桌子,几台电脑,一个冰箱,一个饮水机,一个吧台。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就在桌子和电脑的簇拥中站着工作。谈论起办公环境,工作人员兴冲冲地把我拉到电脑前,给我看他们马上就要搬的新家:能容百人的办公区,满眼杏色。张遇升望了望窗外午后的阳光,提议去街心花园边走边聊。这一半可以解释为怎可随意负春光,而另一半大概是因为他在办公室里的确找不到一个可以安放我的地方。于是,访谈在裹挟着小孩嬉笑声、大爷骂街声的春风里开始了。
"怂样儿"招来的投资人
像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一样,张遇升也到了可以给别人讲自己创业故事的阶段。回想2011年时的创业环境,张遇升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今夕的对比。2011年,已是协和医学博士的张遇升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之后,归国创业。张遇升在美国看到了大数据分析对于医生工作的巨大帮助和潜在市场。于是也想在国内做一个帮助医生行医的工具类产品,也就是之后的杏树林。
"见了很多投资人,大家上来就会问你全国有多少注册医师?200万。那么这个产品做到头也就只会有100万的用户量。"当时的移动医疗创业市场,还处在一个以用户量占主导的纯互联网思维的状态,垂直的概念非常模糊。张遇升以及他只有三个人的团队在刚刚开始创业时,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质疑。很多投资人都会认为张遇升的产品设计所针对的用户人群太窄,价值不大。张遇升也无法确定这种模式是否能成功。只是觉得美国成功了,他也想试试。就这样晃荡了小半年,整个团队一边在二三十平的办公室里研发产品,一边四处找投资人,碰运气。"曾经想招个前台,结果姑娘看了一眼那破楼道,上到一半,就跑走了,认为我们是骗子,连门儿都没进。"张遇升回忆起当时的处境,哭笑不得。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如果过完年还不能拉到资金,就准备偃旗息鼓,乖乖做个上班族去。
但是他成功了。所以在这个"故事"里,"运气"也自然如约而至。一次北京创业周末的路演经历,为张遇升换来了一张更大平台的"听众券"。就在那次会议的午餐时间,张遇升"戏剧性地"偶遇了时任蓝驰创投的投资总监姜志熹。"瞅你们俩那怂样儿,一看就知道是创业的。"张遇升到现在还记得姜志熹见他时说的话。就是这个"怂样儿",为张遇升赢得了第二天去蓝驰总部"聊一下"的机会。第三天,蓝驰就给了张遇升的杏树林团队几十万美金的天使投资。三年后,在杏树林获得2015年全球50大最具创新力企业时,姜志熹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2011年偶遇他们,小饭馆里签了一张带油渍的term,想想也是醉了。"
张遇升认为跟蓝驰的相遇的确是一种运气。因为就在蓝驰给杏树林天使投资的几个月前,他们刚刚A轮领投了春雨医生。在移动医疗投融资市场方兴未艾的2011年,遇到一个已经对移动医疗有所认知的投资方,可以说是创业者最大的幸运。而就投资布局来讲,春雨医生面对的用户群是患者,而杏树林面对的用户群是医生,毫无重叠,天衣无缝,自然一拍即合。
犹太人的智慧
显然,运气无法说明一切,创业者独有的精神状态也许更能解释张遇升一路走来的过程。张遇升2009年在约翰·霍普金斯毕业后,服务于美国的一家医疗大数据公司。之后,这家公司被美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保险公司之一Wellpoint收购,张遇升成为了一名临床研究经理。就在工作期间,张遇升结识了他称之为"创业精神导师"的人物,他的老板Earl Steinberg。
"他不仅有犹太人特有的聪慧,还有非常难得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张遇升描绘这位精神领袖时难掩崇拜之情。据其描述,这位三十多岁就做了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的犹太人,穿着非常简朴,每天开一辆破旧的本田车。然而他却能在第一时间从各种繁杂的事件中,找到要害的那个。面对不清楚的事情,他会呈现一种不知羞耻的提问状态,直到把双方都问到"智慧和知识的边界"。就是这样一个人,已经创业了两家公司,并且都成功卖掉。第三家公司也已经融了4000万美金。这位犹太人的言传身教让张遇升看到了一个连续创业者的工作状态:专注、踏实、低调。这些性情对于之后张遇升对杏树林的运作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智慧是用来解决困难的。作为一款专门给医生用的产品,借鉴海外模式的杏树林在本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张遇升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付费方究竟是谁。谁用谁付费的基本商业原理,在目前的中国移动医疗市场上无法实现。医生还没有培养起付费使用产品的习惯,而国内的医疗商业保险体系远没有达到可以为医生买单的发达程度。以至于即使是移动着的为医生服务的产品,也只得再次与药企联姻。而药企付费的模式,让张遇升一直扮演着平衡各方利益的角色。"在这些利益关系里,要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杏树林是为医生服务的。只有药企的利益和医生的利益是一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谈合作。"据悉,目前杏树林已经与默沙东、辉瑞、强生、诺华、拜耳等二十几家药企达成合作。
与付费方是谁的困惑相比,张遇升面临的第二个困境在未来将愈发凸显:法律的空白和政策的边界。受美国大数据分析市场的启迪,张遇升希望杏树林产品中"病历夹"的出现可以为医生解决病历资料整合管理的问题。然而就是这一产品的相关法律目前在国内尚未出台。面对平台上跟自己有同样困惑的70多万医生用户群体,张遇升选择了美国医疗电子交换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以下简称HIPAA)的相关规定来执行平台上的病历操作。然而就是他选择HIPAA的行为成为了业内争议的焦点。面对质疑,张遇升认为,既然做了一件超前的事情,就希望能用企业的力量来发出一些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声音。但他也同时坦言,医疗行业在目前的中国还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运作行业,它更侧重于政府的主导和管控。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公司CEO,张遇升面临着大量的与政府各部门协调沟通的工作。为此,他正在积极组建政府关系部(GR)。同时,张遇升也承认整个团队在公关问题的处理上是有所欠缺的。与一些自身就能承担政府协调角色的年长的企业管理者相比,政府关系的处理问题或将成为张遇升一代年轻创业者急需填补的短板。
一个MP3和两箱牛奶的力量
作为一名一天医生也没当过的协和医学博士,张遇升谈起临床工作时依然充满热情。"我非常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当时离开也有很多不舍。因为很喜欢和病人交流,很享受关怀别人的过程。"张遇升在第一年实习时,他曾经照顾过的一位病人,在出院的时候送给了他一个MP3和两箱牛奶。这件事情,被张遇升一直记到今天。可就是这位大白一般的暖男,曾经被协和乳腺外科主任孙强半开玩笑地定义为只适合做内科。张遇升对这个尴尬的玩笑也基本认同。"我的确更喜欢跟人沟通,看文献,辩证地思考一些问题。"
在很多采访中,张遇升都曾谈到他的导师黄建始对他的启迪。作为协和医学院科研导师的黄建始有着海外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背景。在黄建始的带动下,张遇升效仿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uper Course(超级课程)成立了协和医学院自己的超级课程。直到今天,超级课程已经作为协和医学院的传统举办了十四期。同样是在协和上学期间,张遇升在2006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医生用的彩信系统,"当时在药企投放方面还得到了一两百万的收入。"
协和的学习过程和创业经历让张遇升深切感受到医患关系重要性的同时,也隐约看到了远程医疗在未来医疗领域的作用。在创建杏树林之后,张遇升始终坚持着杏树林存在的意义:让行医更轻松。张遇升认为,正是自己的医学背景,使得自己能深切地体会到医生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很没有意义的低效的工作内容上。他相信医生需要工具,相信只有让医生的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病患才能得到最好的服务和帮助。"如何让200万医生服务好中国十几亿人,我们想变为医生的杠杆,这一点我们是一直在坚持的。"
截至发稿时,杏树林团队已经搬进了新的办公室。面对可以同时容纳六个人的前台区,张遇升口中那个前台姑娘逃跑的故事(事故?)终将成为笑谈,用来感慨来时路。每天,移动医疗市场依然有各类产品呼啸而过,对于最早一批入驻其中的企业来说,杏树林虽然提前占据了市场份额,但依然存在着随时"被拍在沙滩上"的危机感。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曾经在美国完全出于个人喜好学过开飞机的张遇升认为只有自由独立的灵魂才能产生创造力,不断学习新知,不断激发灵感才会让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