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布局线下办诊所 春雨与丁香园玩法如此不同
5月7日,春雨移动健康(以下简称“春雨”)对外宣布已在25家线下诊所挂牌。而之前,另一家互联网医疗领军企业丁香园已开始为其线下自办诊所招兵买马。
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投融资热潮高涨的一年,春雨和丁香园先后宣布融得巨资。正当业内纷纷猜测获得首批获得资本青睐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公司下一步动作走向时,丁香园开设线下诊所的消息不胫而走,春雨也毫无例外的步其后尘,加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中。
对这两家公司的如此举动,业界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必然。
政策限制为线上问诊设置关卡
在一个由诸多医院管理者和医生组建的微信群里,有一位群友上传了两张孩子发烧的化验单,向群里医生救助该怎么处理。而群里多位医生给出的回复是,仅凭两张化验单不能给出任何有建设性意见,建议去医院就诊。这就是网上问诊无法突破的现实。
正因为网上问诊面临着很多风险,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该领域一直采取严厉的政策。2014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还强调 “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就意味着目前所有在线问诊APP提供的诊断服务是属于违法的。
其实,政策限制一直在困扰着春雨等同类公司的发展。国家卫计委上述新规的出台又给其发展之路设置了难以逾越的关卡。
作为目前国内聚集众多医生的社交媒体,虽然丁香园没有开展线上问诊,但是仅有线上医生资源,仍不能提供完整的医疗流程。怎么将患者纳入到丁香园的医疗体系内成为困扰丁香园的难题。
互联网医疗线上发展之路被限制,只好转投线下,重觅新的发展契机。
“轻”还是“重”?
从线下如何转变为线上是传统零售业面临的挑战,被视为摆脱重资产、转投轻资产的阳光之路。而互联网医疗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路径。从线上转变为线下,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医疗要从轻资产走向重资产?
其实丁香园和春雨的线下诊所之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
丁香园走的是重资产道路,自办实体诊所,亲历跑审批、租场地、购买医疗设备、招聘医生等环节,耗时耗力。
春雨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轻资产之路——到已有的实体诊所挂牌。对此,春雨CEO张锐阐释:“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我们用更轻易、更轻灵的方法走线下之路。”这种方式的确更快,截至5月7日,春雨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汉州正式揭牌了25家线下诊所,并计划到2015年年底在50个城市揭牌300家春雨诊所。
张锐介绍,春雨目前日在线咨询量是8万,日活跃医生是1万,每天有30%的咨询人数有转入线下化验、检查的需求。他称,“我们可以将线上用户介绍到线下合作医疗机构就诊,由春雨的注册医生为他们做诊断。在此过程中,我们会通过自我研发的软件收集到用户的检查检验数据,将线上数据和线下数据整合到一起,构成用户完整的健康档案。”。
孰优孰劣难分晓
丁香园和春雨的两种不同模式目前很难判断孰优孰劣,但却各有利弊。
丁香园自办诊所模式可掌控挂牌、设备购买及医生招聘的整个过程,更好把控医疗质量安全。但自办诊所也面临着很多拦路虎,最主要的是规范和标准的不统一。
业内一位诊所负责人告诉健康界:“目前自办诊所购买医疗设备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诊所在筹备阶段,拿到一张主管部门的设备采购单,上面罗列的购买第一台设备是生化仪。我们照此购买后,该主管部门在诊所开业前检查时却质疑为什么要买生化仪?”她笑言,目前自办诊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遵循,非常耗费心力。
自办诊所因涉及到租场地、买设备、人员工资发放等费用,这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近日,丁香园挂在网上的一则招聘启事显示,其共招聘60名~70名医生,涉及妇科、儿科、急诊、外科、内科等多科室。
知乎上名为“咖喱鸡,心脏外科”的网友在对丁香园诊所的分析中指出:“从线上到线下,成本几乎是几何级地上涨。丁香园诊所的场地租金、设备及人员等各类成本加起来预估每年要1300万元~1500万元左右,每年至少需要5万的门诊量才能达到最理想情况下的收支平衡,预估每年大约10万的年门诊量才可以维持良性运营。”
口碑是一家新办诊所快速吸引患者就医的关键。口碑的树立除了硬件和环境舒适度外,医生实力是否雄厚也很重要。丁香园虽然拥有庞大的注册医生,但是知名医生是否到其诊所出诊仍然存疑。丁香园新招医生的口碑树立仍需一段时间,因此它能在多长时间内达到收支平衡的门诊量仍有待观察。
对于春雨和丁香园布局线下选择的不同模式,树兰医疗CEO、OMAHA开放医疗与健康联盟发起人郑杰认为这些模式都在探索,现在还难说谁好谁坏,而关键是看它们线下的模式标准、医患满意度以及线下在全国铺开的速度,而评判其最终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线下医生给患者服务的口碑以及患者的感觉,因为给患者就医带来方便、高质的服务是医疗的最终目的。
用众包形态做线下
相对而言,春雨选择与已有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则更易实现规模的扩张。张锐介绍,春雨一直用众包的逻辑在做线上问诊,可以保证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吞吐量达到一个大的量级,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和众包的价值。“如果我养医生,天花板一定很快会出现,而且非常重,因此我们连线下都是众包的形态来做。我觉得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应该恪守的逻辑思维。”
春雨在选择合作的医疗机构中,不管其为公立或私立医疗机构,更看重的是它是否有闲置医疗资源和医保资质。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果患者在春雨挂牌的医疗机构就诊后,发生医疗事故如何处理。对此,张锐的解释是这些医生本来就是挂靠在医疗机构内,是多点执业的一种体现形式。春雨首席市场官刘成平则补充,保险也是一种保障方式。
从25家到计划中的300家,春雨在快速寻找医疗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是否会制定统一的合作标准?刘成平称这是目前合作过程中正在探讨的问题,春雨会尝试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标准在所有合作机构中推广。
张锐表示,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春雨会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手段辅助线下诊疗。“我们目前在研发临床决策辅助诊断体系,成功后会先应用到线下。保守估计,它可帮助医生将误诊率降低2%~3%。”
在谈及春雨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以及收入分成时,张锐坦言这是商业机密,暂时不方便透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