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阅读丨用生命换气质 结核病的病态“浪漫”
当一个病人在病床上挣扎,无助地任由病痛撕扯着自己的身体;或者筋疲力尽地望向窗外没有终点的远方时,没有人会说疾病是浪漫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了疾病的痛苦;医生们看到的更多是疾病对身体的伤害以及治愈疾病的方法;但是有些人,在他们或许是有太多闲暇时间的生活里,敏感地察觉到了疾病本身的浪漫。
恋病:特殊审美下疾病的隐喻
恋病,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没有人会迷恋疾病本身,真正使人着迷的是附加在疾病上的身份象征,个性气质以及其它意象。尤其是在医学还不能解释疾病的发病原理时,这样的迷恋就会更加普遍。
美国符号学家苏珊•桑塔格,把疾病投射在病人身上的这些“附属品”巧妙地看成是一种隐喻。在她的书里,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对势利者、暴发户和往上爬的人来说,结核病是文雅、精致和敏感的标志”。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因为社会、地理和经济方面的变革,贵族身份不再与生俱来,需要用特定的方式去证明。而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较差的抵抗力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结核病。久而久之,结核病,这种致命的疾病,居然成了贵族身份的象征。
消瘦的身体,惨白的面颊,还有优雅的轻声咳嗽,这些结核病的身体反应在那时候就像高帽、马靴和拐杖一样成了一个上层人士必不可少的佩饰。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在贵族中,社会的其它阶层也对结核病的身份象征表现出普遍的认可。当一个贵族或者艺术家患上结核病的时候,人们会为他们的香消玉损感到惋惜;但是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患上了结核病,人们则会质疑他为什么会得上这种不符合身份的病。
疾病和群体身份的挂钩,不仅仅存在于西方的贵族幻想中。在古代的东方,疾病也有着文学和审美上的双重意义。在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述随处可见。
《红楼梦》中,当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夫人们和王熙凤都问到了她平时在吃什么药。可见在当时的夫人小姐们之间,生病似乎是一种常态,府里常备些补药也是必须的。林黛玉表现出的咳嗽、咳血的症状,是不是也和西方的“贵族病”有些相似?
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病态美的追逐,对于疾病的某种程度上的迷恋,一直都不曾中断。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和时尚界的偏爱中看出这种审美观的延续。
小说和电影里身材消瘦、面色惨白的吸血鬼是否是病态审美的另一种形式?
时髦的疾病
“当肖邦患结核病之时,正逢健康不再时髦之际。苍白和消瘦则时兴起来……贝吉欧求索公主(Princess Belgiojoso)沿着林荫道散步……脸色像死人一样苍白”。在法国音乐学家卡米尔•圣桑的描述中,艺术家和贵族因为疾病而分享了同一种气质。
显然,这样的气质对于他们的追随者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
肖邦同他所患的疾病一样,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在十八、十九世纪,结核病和艺术家之间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对于这种疾病美的病态追求体现在方方面面。法国诗人代奥菲尔•戈蒂埃曾经这样说:“身为一个抒情诗人,我难以接受任何体重超过四十五公斤的人”。
一个又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为结核病死去,不仅是肖邦,十七世纪最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亨利•普赛尔,十八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乔凡尼•巴蒂斯塔•佩戈莱西也因肺结核离开了人世。在文学领域,英国的著名诗人济慈、拜伦,还有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也是因为身患肺结核最终不治。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只是因为肺结核而去世的艺术家中很小的一部分。现实生活里的偶像效应,加上文学作品赋予这种疾病的浪漫气息(回想一下,在那个年代似乎没有什么疾病比结核病更适合用来让主人公优雅而悲伤地死去),使得结核病在各个阶层都成了备受追捧的疾病。
从拜伦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文艺界对这种病态美的追求。拜伦曾经对他的朋友说自己渴望死于结核病,因为那样的话,“夫人们都会说:‘瞧那个可怜的拜伦,垂死之时也是那么的好看啊!’”
脆弱、敏感、纤细、多情,拜伦似乎是结核病的完美牺牲品
疾病使人完整
如果仅仅是从经验的层面上讲,我们不难发现结核病似乎更偏爱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人:诗人、音乐家、画家。这让人不由地想起了体液论这种古老的学说。
是忧郁、敏感、纤细而富有创造力的人更容易得结核病?还是结核病让人变得更敏感、忧郁和富有创造力?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最准确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结核病确实给它的患者增加了一种另类的人格魅力。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这种疾病让人变得更加“完整”了。
与其它流行性疾病不同的地方在于,结核病的发病周期比较长。只要没有经济上的负担,患者还可以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疗养,换一个地方,完全让自己放松下来投入创作。或者说,是抱着一种必死的心态,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尽情地燃烧自己的生命。
以肖邦为例,即使是在物质条件并不很好的疗养院,他也在患病期间创作出了《叙事曲》、《前奏曲》等不少优秀的乐曲。我们不妨大胆地想象一下:一名年轻的音乐家,他的身材消瘦、面容白皙,却又因为结核病的原因,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红晕;他身患重症,但是却仍然渴望爱情,在一个个等待的夜晚,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捕捉脑海中闪过的美妙音符……
这是一种何等的浪漫。如果肖邦没有患上结核病,而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老死在家中。那么,即便他在延长的生命中创作出多少优秀的作品,也不会成为现在世人眼中的那个肖邦。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书中写到,“十九世纪的想象力所挥之不去的那种易患结核病的性格类型,是一种由两种不同幻想混合而成的混合体:这种类型的人既充满激情,又感到压抑。”
这些感性的描述,或许不能帮助医生治愈疾病,但是却能让人更好地了解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