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穹顶之下,不止雾霾

原创 2015-03-02 来源:健康界
A- A+
摘要 关于环境污染与癌症的探究——一位美国医生基于医者良心与社会责任的信息公开和倡议指导。

我们需要政府做什么?

我们需要了解更多。我们应该改进我们的衡量工具并收集关于暴露的更好的数据,加深我们对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了解,并更加严格地研究癌症风险的等级。现在,我们缺乏这样的知识来了解终生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混合物对我们的影响。

环境卫生应被纳入国家疾病预防的日程。当我们制定政策——例如:如何资助卫生服务,如何改善医疗的可及性,或推行什么样的公共卫生措施的时候——环境暴露及其它们对疾病的影响,都应该被仔细地加以考虑。而这一错误的改进,却迟迟未达成。

我们欠儿童更多的保护。我们知道环境污染物对儿童有着特殊的风险,但我们对这种威胁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也没有足够数量的有着儿童环境卫生专业知识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我们确切知道的是,我们在抵制助长癌症的污染物上的失败,正在对儿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必须带着紧迫感行动起来。动物和实验室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人类的风险。环境暴露和癌症发展之间的长期迟发效应迫使我们开发一个框架,来以我们在实验室学到的为基础保护人们。如果在行动之前我们等着因果关系在人体上得到证实,那我们就等待得太久了。

我们制定环境法规的方法需要被更新。评估和管控污染物的当前系统过于复杂、无力和不成体系。结果,许多已知或疑似的致癌物正在完全逃避国家监管机构的管控。

我们可以减少医疗辐射的暴露。利用更严格的法规和更专业的指导方针,我们可以指导医生使用比以往较少的成像技术,并使用较低剂量的辐射来得到相同的诊断信息。

我们没有充分讨论工作场所中助长癌症的暴露。常常,我们没有对农业和工业的工人们坦言他们的职业风险。当这些暴露污染了他们的空气、水或土壤时,我们也不总是提醒他们。由于没有披露,当有可能或在必要时寻求及时的医疗服务时,人们就无法保护他们自己。

致癌化学物的替代品是存在的。许多产品可以使用更安全的配方重新进行生产制造,但政府需要制定恩威并施的鼓励政策来让企业那样做。

怎么保护你自己?

减少家中的污染物。选择可最小化家庭内致癌物暴露的食物、清洁产品、玩具和药品。吃有机食品并避免添加剂,用有机成分替代化学物质的清洁剂,过滤自来水并禁止在家中吸烟。检查你的个人护理用品是否含有应该避免的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你的草坪用有机的除草剂或肥料。把你的鞋和工作服的清洗从家庭洗涤中隔离开来,以免把工作场所的污染物带回家中。

避免双酚A。因为双酚A能够从塑料容器和储物罐中渗入食物当中,最好尽量避免它。寻找标示为不含双酚A的罐子和有#1, #2,#4类可回收标签(代表着不含双酚A)的塑料容器。避免#7标签,它往往意味着双酚A。用不锈钢和玻璃容器贮存食物,并且不用含双酚A的塑料容器微波食物。

尽可能少干洗。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建议寻找使用包括湿洗和液态二氧化碳洗法等替代方法的洗衣店。如果你确实将衣服进行了传统干洗,请务必将衣服外面覆盖的塑料袋去掉,并在将它们挂进你的衣柜或穿在你自己身上之前通风几小时。

对医疗辐射做出充分的知情决定。问问你的医生为什么推荐你做成像检查,是否真的有必要。克雷默博士建议说,“你需要知道CT扫描将会如何改善你的治疗结果。你也要记录你做过了多少扫描和X线检查。” 询问是否有诸如核磁共振或超声检查等不用辐射的替代检查能提供必要的信息,这是合情合理的。

保存好你做过的任何成像检查的记录。这些记录显示了检查的日期和它的操作者,以便其他医生不需要重复开具相同的检查。

减少手机的使用。手机使用高频电磁波——一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类为“对人类可能致癌”的电磁波形式。虽然手机的使用和脑瘤之间的某种关联尚未得到证实,但是,为了发现手机是否有含毒或致癌的影响,国家毒理学计划正在进行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研究。

与此同时,采取预防措施是有道理的。总的原则就是,保持你的手机远离你的大脑,你可以使用耳机、扬声器,或蓝牙设备,或用发短信替代打电话。另外,还要限制儿童使用手机。你也可以寻找一个有着较低电磁辐射比吸收率(SAR,手机发出射频能量水平的衡量标准)的手机。在包括CNET网站(www.cnet.com)在内的网络上,你可能找到SAR的对比图表。

成为倡导者。美国人需要说出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与癌症的关联、以及管控带有风险的这些物质的重要性。让你选举的代表知道,你期望政府履行它的公共卫生义务。当你选择购买无毒的消费品时,和制造商联系,让他们知道你在支持更安全的产品。


(该书中文版已由尚医图书引进,预计4月与读者见面)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0人收藏

评论

相关附件下载: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