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日记:医保、医院双双对外开放 中端市场竞争或趋激烈
在开放7省市建立外资独资医院之后,中国政府又有新动作。9月23日,商务部在北京召开“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副司长邱丽新表示,商务部正与卫计委研究将医保报销范围涵盖外资独资医院。
中国政府放开医疗市场的意图,似乎已经越来越明确。
外资盯住中端市场
外资医疗机构一直定位在狭窄的高端市场。一方面因为风险便于控制,对市场试水来说是一个相对保险的切入口。另一方面则是医保政策不明确,不能接入医保报销,药品目录不一样,无法进入大众市场。
医保对外资的放开是一个信号,外资进入医院的政策可能逐步明朗。基本医保加公立医院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老龄化逼近,未来可能有崩溃的风险。中国需要一个商业化体系来弥补未来可能出现的保障不足。
因此,在对内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外开放是非常合理的:外资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定位于高端的外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商业化的需求。未来,随着现有医疗保障体系负担越来越沉重,运行越来越沉重,商业化运作无法避免,而最有可能放开的就是医院市场和商业健康险。
过去外资对投资医院一直犹豫不决。大家公认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潜力,但这个市场管制强,人才上有体制内外的区别,种种因素制约外资进入,只能局限在高端这个狭窄的市场上。这一局面未来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医保覆盖外资独资医院,或将带来中端市场的巨大机会,将是外资以及其他本土民间资本的机会。
中端市场的代表是企业员工,尤其是跨国企业、大型和中型本土企业的员工。这批用户教育程度偏高,年龄分布在25到45岁,相对来说健康风险适中,就医习惯相对良好。这些人对服务的要求很高,传统就医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建立起愿意为额外的保障和服务买单的理念。
外资在中国的潜在市场战略
抓住中端市场,外资可能会分几步走。第一步是建立医院先落地。直接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虽然看似成本稍低,但管理磨合上冲突大,体制约束也大,弊端不少。因此,未来外资可能更愿意选择本土资本新建医院进入中国。
然后是医院的定位。由于公立医院的规模已经足够大,外资医院与公立医院竞争,成本太大,短期内很难取胜。外资医院的核心优势在服务上以及专科先进技术上,短期内可能会走互补路线。他们在服务上可以走基础医疗以及家庭医生的路线,而专科上则是走先进技术和国际接轨治疗方案的路线。比如,肿瘤治疗可以引入国外的治疗理念,直接从以治病为核心转化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核心。
下一步则是如何与商保联动开发市场,分摊风险。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健康保险目前还有较大的市场空白,健康保险在高端市场局限极少数优质私立医院,现状是价格不透明,私立医院要价过高。中端市场的好处是人群素质优良,健康风险相对低。如果采用类似美国的“管理式医疗”模式,推出商业健康险加上指定某些医院网络作为服务提供商,而渠道上走雇主的路线,完全有可能打开中端市场。
“管理式医疗”的核心是控制成本,让用户保持健康。在中国操作这种模式,医院网络不可能铺开很大,因为越大越难以控制成本。而制定某些医院的网络更有利于保证服务质量并控制成本。外资医院的核心放在服务上,人员成本会是其很大一项开支,要想盈利,有足够动力去控制成本。商业健康保险情况也类似。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