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把刀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已过时 MDT才是王道
为了夸奖一名医生手术做得漂亮,过去我们常常听到“江南一把刀”、“华北一把刀”这样的称呼。但是随着MDT(多学科协作)时代的到来,一套高质量的诊疗方案或一台成功的手术,再优秀的医生仅靠个人力量恐怕也无法出色的完成任务。10月25日,在第三届中国医院临床专科建设院长峰会的分论坛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VIP病区主任张晓东(微博名“@东大夫”)谈到,医生“个人英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MDT才能达到最好的诊疗效果。
调整医生工资结构 是推行MDT的前提
众所周知,MDT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以一名食道癌患者为例,放疗科的医生会追着患者放疗,直到实在不能放疗了才想起化疗,而内科的口号是“生病不息化疗不止”,但化疗最大的禁忌恰恰又是无限制地化疗下去。张晓东说,这名患者在不同的科室进行治疗,达不到最佳的诊疗效果,由于MDT是在治疗之前进行,因此这名患者的治疗不符合MDT的定义,只能叫随意治疗。
一种让患者受益的诊疗模式在中国公立医院中却推行困难,不可否认的是,各科室之间的利益纠葛是MDT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长久以来,如何让医生主动将患者转到需要的科室去一直是个难题。张晓东说,如何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利益,需要这家医院的领军人物有博大的胸襟来做出决策。“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各科室要考虑手术量,每年接诊了多少名胃癌患者、做了多少台肠癌手术,这些都与奖金挂钩。”
经济利益如何去协调呢?张晓东说,以北大肿瘤医院为例,现阶段医院进行MDT只谈良心,考虑怎样做才是对患者最好的方式,但这种状态需要从制度上有所改变。比如,对医生工资结构进行调整,让医生在团队中的地位决定其收入,这样才能让医生更有动力去参与到MDT中去。
医院竞争升级 MDT有利于留住人才
当一家民营医院将“高薪”橄榄枝抛向公立医院的专家时,相信大多数专家都会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么通过正常途径申请多点执业,要么私下接活儿去“走穴”。这着实说明,患者的就医观念正在从过去的“认庙”向“认和尚”转变。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竞争将越发激烈,而人才则是一家医院最核心的竞争力。张晓东认为,MDT将有利于医院留住人才,对于医生个人而言,经过MDT的培养,也会使医生会更加适应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医生身份的转变,甚至整个团队都可以在公和私两个维度上进行变换。
“现阶段,医院建立MDT机制就是要让医生有团队合作的意识,不再将自己看做一名单个的医生,而是一名团队成员,未来如果一名医生不愿意参与MDT,将意味着这名医生在医院中的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张晓东说。
经验分享:如何将北肿消化道肿瘤团队做成品牌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团队是该院一个拿得出手的品牌,这在业内是尽人皆知的。然而,作为主任的张晓东坦言,建立这个团队的过程十分艰辛。
当年,北肿由消化内科牵头组件团队,形成了MDT的雏形,团队成员必须在每周一参加全院的多学科会诊。在最初的几次多学科会诊中,大家都感觉非常尴尬,以至于个别科室的医生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参加,甚至有些专家在讨论中扬长而去。无奈的张晓东那时只能从外院请专家来“充数”。
在2009年时,北大肿瘤医院排除各种阻力,正式成立MDT团队。“压力总会有,但既然做起来,就不怕难,坚持下去就能做好,这是诀窍。”张晓东说,团队形成最初只有几名医生。5年过去了,消化道肿瘤团队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不少患者慕名而来,团队组织的多学科讨论,每个科室的医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