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站在城镇化与全球变暖的十字路口
近日,我国广东省爆发了登革热疫情。健康界从广东省疾控中心获知,截止至9月22日0时,全广东省共报告6089例登革热病例,较去年同期上升两倍多。
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疾病。症状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在西方它有着“拆骨热”(Break Bone Fever)的别名。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但若患者不幸并发登革出血热,则凶多吉少。若不及时抢救,患者会在4~10小时之内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灾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CRED)主任,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德巴拉蒂·古哈·萨皮尔说:“登革热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中国,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效应的加剧,控制登革热会变得很棘手。”
登革热是天灾?
在过去十几年中,气候变化和疾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要点。在2013华沙气候大会上,一个由疾病生态学家领导的国际小组报告称,“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着世界的健康。我们要准备好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传染病大爆发。”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只有气温升高。局部降水增多、极端天气增多都是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结果。有些学者认为,气温升高可以造成气候带的变化。原来的温带地区,变成了现在的亚热带地区。因此,适合伊蚊生存、繁殖的区域变大,这样为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更大可能性。
同样,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降水增多、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也为伊蚊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遭受台风袭击引发的强降雨,会导致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大面积的“死水”,是蚊子繁殖的最佳条件。
登革热是人祸?
广东省以“岭南东道”、“广南东路”得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广东各城市的城区版图一改再改,不断扩充。临近的农村都成为了重点建设的区域。村民拿到了拆迁补偿,纷纷住到了条件更好的新村中。遗留下来的旧房屋,就变成了城中村。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广东省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外来人口涌入,劳动力增加,为广东省带来了多方面的正面影响。
可是,正面影响有时也会转变为负面影响。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大部分的外来流动人口都居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内。
据《城中村流动人口的聚居形态特征》一文总结,大部分城中村都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供水系统是后来加的,一般是明沟排水。雨污不分流。雨季一到,污水横流。另外,在城镇化建设中,大量河道被填平。到处是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市区极易发生洪涝。这都为蚊子的繁殖提供了场所。
在“城中村”中,为了节约房租,经常是多人一室。市区内的住宅小区,又多为高楼。传播登革热的埃及伊蚊飞行距离较近,拥挤的城市为登革热病毒的迅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