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上,我们挨过的骂
@协和张羽 在《只有医生知道!》中有一个情节:
张羽初次值产房夜班,将一个先兆临产也就是假临产的孕妇收住院了。第二天查房,许教授先让张羽当着大伙的面背一遍什么是临产、什么是假临产和鉴别诊断,她对答如流。尽管如此,许教授还是当着众人的面把张羽狠狠批评了一顿,年轻的张羽流下了眼泪:“道理都懂,就是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泡出来,整天累得要死,还当众挨骂的感觉很糟糕,我都觉得没有勇气走下去了。 ”
但后来张羽也坦白:
挨了这顿收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发自内心地害怕许教授,见了她就像老鼠见了猫,能掉头就掉头,能靠墙就靠墙, 能溜边儿就溜边儿。 直接的后果是,工作中我丝毫不敢懈怠,病人的事永远比天大,必须做好,我会千万分地小心,但求不要撞到同一个枪口上。
这种害怕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敬畏,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像一把小鞭子时不时抽打一下我年轻混沌的心灵。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自己全情投入和认真仔细是为了病人得救,还是为了自己少挨骂。总之,白大褂一穿,我就醍醐灌顶。
过来人都知道,小医生的真实写照就是:“持续性拉钩,间歇性挨骂,阵发性打结,奖励性缝皮,多发性换药”。很多人说:老师骂你,那看得起你,为你好、栽培你,帮助你尽快成长,否则你怎么知道哪儿错了呢?也有人说:即便是犯了错误,也没有必要用这种严厉的形式来教育,尤其是当众训斥,这样会伤到小医生的自尊,对他们的成长反倒更不利。
对小医生挨骂,你有什么看法?医路走来,哪次挨骂印象最深?欢迎微博转发分享,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择优把分享加入到文章中来。
网友热议:
@核战美女:我至少被骂哭过五六次,这都不算啥。有次拉钩,没能领会主刀的意思,他一个血管钳就砸到手上来了。当时疼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但不敢哭,下台后哭了个稀里哗啦。后来,看到有人因为病历不合格,主任骂着骂着直接把病历就碰到窗外了,然后想想这都算啥呀!
@蒋佩茹医生:必经之路,淡定。
@炫舞瑞:医学前辈告诉我:跟着老师做手术是持续性拉钩,弥漫性出汗,间歇性挨骂。手术台上递错了器具,如果老师批评了你,那他一定是一位脾气非常好的老师,脾气稍微差一点的老师就直接把你递错的器具给扔了。一场手术下来最生气的非手术台护士莫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