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盘点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几种趋势

文/刘牧樵 2014-09-17 来源:《医院六系统管理》
A- A+
摘要 ​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带动下,20世纪的医学技术也发生了三次革命。那么,未来有哪些医疗技术会影响病人的护理状况呢?下面让我们盘点一下现代医疗技术的几种发展趋势...

f、疫苗: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意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信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技术特点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则以基因疫苗为主。1995年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疫苗只作预防疾病用。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了疫苗的新用途,即可以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从此,疫苗兼有了预防与治疗双重作用,治疗性疫苗属于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g、人造血:健康的成年人血液占其体重的8%,失血20%就会休克,超过40%就会生命不保。人工献血虽然对抢救生命有效,但难以保存,而且有潜在的污染危险。血源紧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人造血液有望缓解这个难题。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始于1937年,当时,美国科学家把红血球直接分离出血红蛋白溶液,输入动物体内后发现,这不仅降低了携氧能力,还可能造成肾衰竭,实验被迫终止。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致力于开发一种改进血红蛋白。这种血红蛋白可从过期的血液、牛的血液,甚至植物和真菌中提取,然后改良,确保注入体内后能保持稳定。这种血红蛋白不含血型抗原成分,使用前不需要血型匹配,并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运输也很方便。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研发这种血液替代品,并已进入临床阶段。美国是使用血液替代品最多的国家,已经有不同公司生产的5种血红蛋白制品在医院使用。通常情况下,如果遇到大量失血,患者身体条件也允许,先用代用品来补充人体血容量,之后再视情况而定是否需要输血。但是,关于人造血的安全性,一直未有定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造血终有一天,会进入普通人的临床之中。人造血可以解决血型匹配问题、献血传染的问题等,利用干细胞造血技术还有巨大的治疗潜能,这种人造血完全可以满足全世界患者的需要,这是最大的突破,他们还将研究如何用胚胎干细胞培养成其他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病。

h、异体移植: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全球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规范国际研讨会”上,建立了异种移植临床研究的国际标准基本框架,起草了共同宣言即《长沙宣言》。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在中国制定临床研究标准。湖南湘雅三医院在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方面的取得重大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异种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4000多万糖尿病患者,其中有400万~800万患者适合做胰岛移植治疗,但实际上,能用来做移植的人胰腺的供应量一年还满足不了10万病人的需要,异种移植研究前景广阔。在世界上,目前有大量因器官衰竭而卧病在床的患者,可供移植的人类器官只能满足1/5患者的需要。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全世界每年有5700人因缺乏用于移植的器官而死亡。通过异种器官移植,即将别种生物的器官移植在人身上则是一个长远的解决方案。其中,由于猪的器官,如心脏,与人的大小和活动能力类似,且猪的数量充足,容易繁殖,可以充分满足临床需要,被医学界认为是人类器官移植的最佳提供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收藏

评论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