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开” 把专科医院区别对待才算公平
院长们,"医药分开",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上月,一条消息的传出在北京的公立医院管理者中引发了"地震":今年年底前,北京市所有三级医院要完成"医药分开"改革。在此之前,业内就已有风传,北京的大型公立医院将迎来手术刀式的改革,用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的话说:改革要加快推进,此前5家试点医院比较成熟的政策和经验,将进一步完善后在全市逐步推广。这意味着,北京的大型公立医院都不会成为改革的"局外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医院药品流通体制会在北京发生彻底变革。
为此,健康界将在近期专访几位北京三级医院的院长以及药房主任,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改革对象时的感受。9月9日,健康界来到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敞开心扉、侃侃而谈。作为北京最大的精神类专科医院院长,杨甫德坦言,当听到"医药分开"这个消息后,自己在激动之余,紧随其后是无限的顾虑。
切断与药品利益链条 医院何以为继?
在杨甫德看来,北京市提出取消药品加成,通过收取医事服务费来改变医院的业务收入方式,这本身是一个积极的政策,有助于消除可能存在的大处方问题,也能逐步改变医院管理者和医生靠药品加成来获得医院经济收入的思想。此外,医事服务费的设立和调整也能体现了医生劳动的价值。不过,杨甫德担心,"医药分开"改革可能会给回龙观医院在经济上带来冲击。
事实上,这种忧虑并非杞人忧天。手术量少、检查少、用药量大,是精神类专科医院的显著特征,一旦切断医院与药品的利益链条,在财政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医事服务费不足以弥补取消的药品加成和挂号费带来的亏空,回龙观医院的运行很肯定会难以为继。
"药品加成取消之后,一定会显现出医院收入的不足,政府应该怎样作为?是加大投入还是任由医院自负盈亏?这些都需要在新政实施以前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来确定,如果医院亏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推行'医药分开'政策,将会使医院陷入困境。"杨甫德说,在财政预算当中,应该增加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比如医院的基本建设、人员安全防控设备设施的配备,科学研究的投入与配套基金、人才引进基金、大型设备的购置与维护、离退休人员的保障、住房补贴等,这些都是公立医院发展最基本的支出,也最需要财政的支持。这些内容的逐步完善,会切实解决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对医院在运行和发展方面产生的经济压力。
改革是抓手 医保政策 医疗服务价格都要跟着调整
现行的医保制度是,医保对公立医院实行总额预付,即以上一年的医保支出为基础,核算出新的数额,在年初将资金按月支付给医院。在医保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医药分开之后公立医院赚钱了,则皆大欢喜,而一旦赔钱,医保没有追加支付的话,医院只能当赔本赚吆喝的"冤大头"。
对于北京每年的医保基金结余不多的情况,杨甫德表示十分理解,因此他认为,要确定哪些是医保该承担的,哪些是可以寻求商业保险来予以分担,理顺机制才能让改革运行更加顺畅。"医政和医保要统一协调,医保应响应卫生系统改革的重点内容,适时调整相关的支付项目和额度,两个系统要互动起来。"杨甫德说。
长久以来,我国医护人员待遇不高成为医疗服务价格偏低最直接的体现。杨甫德建议,要以"医药分开"改革为抓手,在理顺医保支付制度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力度。"为什么社会上其他产品的价格都在调整,只有医疗的服务价格不调整呢?我所说的并不一定就指涨价,而是进行合理的调整,该涨的涨,该降的降,让医务人员的服务价格得到一个合理的体现。"杨甫德说,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如果医务人员在改革之后依然维持现有的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状态的话,那就意味着改革没有成功。
健康界此前准备了五个问题,在采访中,全部抛给了杨甫德院长。
1、健康界:回龙观医院的药占比大约是多少?
杨甫德:这个......不能说。(笑)
2、健康界:目前医院每年的运行是亏损还是略有盈余?
杨甫德:具体数不说了。但目前的医疗服务项目三分之二是亏损项目,也就是说诊治的病人越多亏损越大。这也反映出项目定价不合理。
3、健康界:有没有测算过,医事服务费能否平移挂号费和药品加成?
杨甫德:已多次测算,回龙观医院不能保证完全实现平移,但是差距不太大。(追问:有没有五六千万?)不会有那么多。
4、健康界:改革后,医院医务人员待遇能否得到大幅提高?
杨甫德:无论是否改革,医务人员待遇都应该调整,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是医务人员收入相对较高,只有咱们国家不是,所以如果改革之后医务人员待遇没有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增加,付出和收入依然不成正比的话,改革就不算成功。此外,精神科医生原本待遇就低,这源于职业形象和职业吸引力不高,风险又大,精神科医生可能跟同级别医院的医生相比,收入只是人家的三分之二或一半。我非常期待改革能给医务人员拥有更加体面的收入,但就目前来看,如果在医事服务费都没有平移的情况下,医生待遇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改变的。其实如果能够实现平移,医院是可以适当增加人员待遇的,因为假设完全取消药品加成,靠人力成本来提升医院建设的话,实际物质支出会减少。
5、健康界:有没有这种可能,财政投入对所有医院不会实行"一刀切"?
杨甫德:财政补助要基于现状,首先要根据改革前医院的收支情况制定政策,同时还要基于医院性质的不同来确定财政投入程度。比如传染病医院和精神类专科医院,这类总收入较低、自我生产力不高的医院,需要有倾斜政策,要加大财政投入,而不是靠医院自己去挣钱。区别对待才是最大的公平。
目前医院已经为改革做足准备,这其中包括信息化设备的改造和提升,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宣传培训,大家都在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改革的到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