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医院社会办医最样板之路:借力政策先天得力
8月1日,北京将实施《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多点执业门槛;10月底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即将试运营;12月初,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即将开业……2014年的下半年,医疗界的“喜事”接踵而至。医生多点执业、社会资本办医,医疗改革的破冰之旅正在驶向纵深处。
对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来讲,“亚洲最大的单体医疗建筑设计”让其赚够了人们的眼球。建筑的“高大上”能否换来百姓满意、社会支持,完成其“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的建院使命?
孕育之初:背景显赫,备受期待
2003年医改之风悄然吹起,医疗领域蠢蠢欲动。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投资新建的大型综合医院——北大国际医院正在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论证。最终,该项目作为北京市社会资本办医的重点项目正式立项。时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为国际医院提出建院使命——“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打造成非财政投资的非营利性医教研大学附属医院。
北京大学、方正集团的显赫背景加上社会对医疗改革的期待,这让医院在孕育的那一刻,就受到了社会以及各级政府的关注。
2003年时期的社会资本办医几近空白,北大国际医院的建设探索究竟会带来什么,无人知晓。对于开创者、支持者来讲,对待该项目均需要勇气和信念。2003年,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的金大鹏对北大国际医院立项审批及核准工作给予了支持,并出席了2005年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奠基仪式,今年7月初,担任北京医学会会长的金大鹏,再次来到北大国际医院考察并指导工作。
2012年3月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率队来到北大国际医院工程现场调研,了解医院筹备情况;今年7月初,韩晓芳再次带队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考察,听取了有关国际医院与北医兄弟医院签署学科共建协议、信息系统验证上线等筹建成果的介绍。
北大国际医院是社会资本办医的试验田,更是造福百姓健康的福祉工程。对此,昌平区政府将其列为了昌平区重点民生工程,区长张燕友、常务副区长周云帆、副区长孙卫、副区长苏贵光等昌平区主要领导均多次带队前赴医院考察慰问。
时代赋予的责任让北大国际享受着特殊礼遇。然而,“礼遇”无法代表未来的发展,北大国际医院未来之路如何走?这还要看它自身的修为。
政策解燃眉 生存发展还要看自身
从2010年起,社会资本办医的相关文件陆续出台,这让社会办医有了利好的大环境支持。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层面对社会办医有了相应的实质性开放。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地方层面也有了相应的推进。2012年9月,北京市出台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办医的“京十八条”政策,就若干问题形成了指导性意见,该项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全市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发展。2014年7月中旬,北京市卫计委发布修订版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规定只要医生和所在医院达成一致协议,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再介入医院对医生的用人方式和劳动报酬,医生从“单位人”走向“自由人”又前进了一步。这也为社会办医中的人才问题提出了又一种解决可能。
政策为北大国际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生存空间,然而,政策与实施依然还有一段距离,有些问题依然无法依靠政策得到解决。
医生多点执业能够为社会办医得到更多具有实力的医生,然而,“单位人”向“自由人”的转变始终是调子高步子小。对于掌握着高水准医生的公立医院来讲,谁会愿意把自己培养的医生放出去?新政指出,医师多点执业不再需要院长签字审批,然而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如果要全面落地,医院支持不容小觑。所以,对于社会办医的人才问题依然需要医院自身进行模式探索。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下,北大医学部各附属医院共同参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医院分别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大肿瘤医院签署学科共建合作协议,随后还将陆续与几家附属医院签署合作协议。据悉,各附属医院会借调或安排相应科室的核心业务骨干前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组建科室,并负责科室学科建设、国际医院临床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教学等工作。
而对于北京大学而言,全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对于北医体系整体医教研水平的发展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