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现实版“精神科郝医生” 萌叔背后是心酸
当大部分人每天过着朝九晚五,享受安静平淡生活的时候,有一个群体却因为心理或精神疾患无法融入社会。他们夜不能寐、警惕周围人的目光、甚至还可能会伤害家人,这部分人就是精神病患者。而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干预的人群,数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情况也远比你我想的复杂。
在“精神科郝医生”卖萌走红网络后,精神科医生一下走入公众的视线。在很多人眼中,每天和“疯子”在一起的精神科医生,总是和普通医生有那么一点不同。最近,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来到北京市第六医院精神科,像实习医生一样,我跟随主治医师王建宁坐了半天门诊。在每一名患者面前,略微有点儿谢顶的王建宁都像萌叔一样温柔而细致地安抚。别看王建宁对待患者有各种招儿,在工作之余,他也需要不断走出去,将精神垃圾倾倒得一干二净,不然会憋出病来。
退休老护士:幻听让我多次搬家
王建宁是北京市东城区精神卫生保健院的院长,身材瘦削的他除了平时在社区对精神残疾患者进行辅导之外,每周有两个半天的时间在市第六医院精神科出门诊。精神科很少借助各类检测仪器,需要医患双方慢慢沟通,才能让患者放下心中芥蒂,让医生了解病情。为了保证诊疗质量,王建宁的专家号一上午只允许挂出十个左右。
“大夫,我总感觉有人敲我家门,还在门口骂我,因为这事,我已经搬了好几次家,以前我还应答敲门,有时还跟外面的人对骂,最近好些了。”一名50多岁的女患者焦虑地坐在王建宁面前,描述这种折磨自己多年的病态感受,其间不停地拍打着王建宁的桌子。
“别着急,慢慢说。你的家人呢?”王建宁问。女患者表示,自己是一名退休的儿科护士,年轻时工作忙,心情郁闷时总难排解,等退休之后,却发现自己患上了非常严重的幻听,唯一的女儿也由于自己所患疾病刻意疏远,甚至来医院看病,女儿都只在楼下等,不愿意上楼,因为“觉得丢人”。
王建宁给她开了相应的药物,直到她走出诊室,一番苦口婆心后的王建宁才顾得上喝口说:“家人不配合治疗,经常使患者的治疗时间延长。”
没多久,一对70后夫妻走进了诊室。丈夫坐在王建宁面前,脸颊通红,双眼盯着地面,一声不吭。王建宁把病历本最后一页打开,递上一支笔,让他将最近使他难过的事情写下来。拿起笔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这位40多岁的男士已经失声痛哭起来,并且不住地说着“抱歉”。
王建宁并没有询问他痛哭的原因,只是将患者的妻子叫到门外,在了解了患者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上受到同事排挤,经常出现失眠、哭泣等状况后,王建宁回到屋内,递给男士一张纸巾并轻拍他的肩膀。“你需要服药和至少半个月的休息,不要抵触药物,马上就会好的。”王建宁随后交代患者妻子要督促丈夫每天写日记,看是否能从日记中发现情绪的变化,下次来复查时还要带来日记本。
90%医护人员都需要心理干预
由于刚刚有一位退休的女护士前来就诊,在结束上午的门诊之后,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王建宁跟我打开了话匣子。
最近几年,医患之间剑拔弩张,医生这个精英群体不仅在工作中常常不被患者理解,还无法获得与之付出对称的收入。其实,王建宁的诊室总有医生前来吐槽,有的是大哭一场,有的则是倾诉苦闷、寻求开导。王建宁要做的就是,在不打听对方隐私的情况下,耐心地倾听。
如果一家医院有医生被患者和家属打伤,那个科室的医生就会遭遇一段时间的心情苦闷,如果有医生自杀或被伤害致死,整个医院的医护团队都会有焦虑的情绪。最近几年,王建宁多次到有意外发生的医院为医护人员集中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走访,王建宁发现,超过90%的医护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烦躁等,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
在很多人看来,肿瘤科的医生压力最大,不仅要想办法减少病人的痛苦,还要在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给予安慰、同情和关心。但是王建宁却对此摇了摇头。“其实妇产科医生压力才是最大的,全家人都在盯着医生,两条性命系在医生手中,异常情况发生几率大。”王建宁说,妇产科医生是名副其实的“走钢索的人”,也是医护人员中,心理问题最严重的的一个群体。
最近,王建宁在给同行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总是提到两个词:职业医师和执业医师。“不学习、不提高修养就是不职业,违法各类规章制度、拿回扣、推诿病人,就是不执业。”王建宁说,医生首先要明白,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再看我们所焦虑的事情是不是真的那么值得焦虑。
每当遇到出现心理问题的同行时,王建宁都要努力诱导他们离开这个环境,让创伤逐步平复。不过,精神科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能真正“走出去”,还是要靠自己。
心理医生也是人,也需要排解压力
在中国,作为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救赎者”,精神科医生加在一起只有2.04万人,而他们也都是普通人,甚至有可能在治疗过程当中被“传染”。
与动辄上千元的大型设备检查相比,目前与精神科有关的检测,只有眼动检测、心电图、麻醉分析、检查问卷等少数几项,其中最便宜的4元,最高的不过60元,精神科医生是难以分到高新设备的红利的。事实上,精神科医生由于收入等问题,在医护群体中一直处在尴尬的境地,有报道称,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类药物。
王建宁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垃圾箱”。“如果家中有一个人患上抑郁症,全家的气氛都会紧张,所有家人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说明精神病是传染的。”王建宁告诉我,精神科医生整天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其他科的医生可以带上口罩避免传染,但精神科医生却要努力向患者靠近。“王建宁说,自己要不断将内心屏蔽起来,免于被传染,即使真的需要走入患者的内心,也要及时排解。
打开王建宁的微信朋友圈相册,我发现这名工作繁忙的精神科专家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从西北大草原,到江南水乡,王建宁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省份,而且都是带上家人,自己开车前往。旅途的愉快总是能让他暂时放松心情,在另一个环境中找寻真我,这也是王建宁自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排解方式。
小编的话:
与坐在对面的患者用力接近,却又必须刻意远离,这种纠结的感受让我在结束半天的采访后思绪一直难以平复。而我的采访对象,每天的工作就是要让自己处在这种感受的同时,将内心好好保护起来。
萌叔是温柔的,更是冷峻的,他需要每时每刻都有能力迅速地拿起一把虚拟的手电筒,在患者昏暗的生活中用力投去光芒,与患者一起体会恐惧、愧疚、甚至绝望的同时,帮他找寻希望。
但愿每名精神科医生都能真正“走出去”,让心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忘掉那些抑郁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