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无缝隙管理——应对住院患者频频走失难题

文/ 张凤霞 2014-07-06 来源:中国现代护理网
A- A+
摘要 针对住院患者“发疯”、外出走失事件,医院各级管理者要及时“亡羊补牢”,采取积极的综合预防及个体化的防范对策。

在住院治疗的患者中时有走失案例的发生,成为较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之一。患者群体存在错综复杂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给护理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防范并减少住院患者走失是患者安全管理的目标之一。以下是发生在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真实案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案例1

患者张xx,女,36岁,因生气后自服阿普唑仑(量不详)3h余,昏睡不醒,呼之不应,家属急呼120,由救护车于2014年6月4日12:10接入xx医院急诊科,紧急给予洗胃、导泻、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应用纳洛酮、醒脑静、保护胃黏膜等药物应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烦躁时给予保护带约束,神志清醒后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于22:30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住院部内四科进行后续治疗。患者清醒后最牵挂的是被自己灌服安眠药的孩子(患者6月大的婴儿被其灌服10片阿普唑仑,患者清醒后说出此事,婴儿遂被送入NICU救治),但看望孩子的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后夜,患者出现狂躁,跑出病房,在院内发疯、乱跑,说是要去看自己的孩子,甚至跑到院外的大街上,医生找到后劝说不动,亦拉不回患者,直至惊动医院总值班、保卫科、“110”交巡警,值班的医护人员因之忙着寻找走失的病人,引发科内一片混乱。幸亏该病人后来被找到,未出现其他意外。

案例2

患者汪xx,男,51岁,身患多种疾病悲观厌世,自服农药敌杀死干粉剂(量不详),刀割伤左腕部出血不止30分钟余,家人发现后急呼120,于2014年6月14日10:00接入急诊科,给予清水洗胃、导泻、清创缝合,经胆碱酯酶拮抗剂阿托品、长托宁,保护胃黏膜药物应用,严密监护,神志渐转清醒,17:30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转入内四科住院病区继续治疗,夜间患者出现躁狂,精神异常,带着尿管在院内裸奔,后来跑到院外的街道上。值班医护人员出动寻找,最终在医院南面的相邻家属院里找到了病人,未酿成更严重后果。

分析原因:“特殊”情况未“特殊”对待

短短半个月时间里,该院急诊科给内四科转运的住院病人中,有2例接连出现走失事件,这不能不引起医院上下的反思。纵观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不难看出,这两起事件存在着以下因素。

药物因素

上述两例患者走失案例中,都是中毒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为缓解症状、解毒,患者又被反复、大量应用了纳洛酮、阿托品、长托宁等药物,以拮抗、缓解中毒症状。这些药物如若大剂量应用、掌控不当,亦可产生不良反应,出现高度兴奋、烦躁不安,甚至谵妄、幻觉、惊厥等中毒症状。上述案例中患者出现的兴奋、谵妄等精神异常,除本身中毒原因外,不排除拮抗药物过量因素。中毒患者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病情观察较普通患者要更为细致、难辨。

患者因素

上述走失患者本身都是医疗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人群--情绪、精神出现问题,一时排解不开而失控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这样的患者,较之正常来医院治病的一般患者,属于特殊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对此类患者要特殊对待,若以普通患者的管理方式待之,很难保证患者的安全管理。

医院因素

由于医院的特殊性,需要24小时对外敞开大门,属于开放式管理。X医院对外有3个大门,夜间不锁门,值夜保安夜间值班在室内,难以掌控来往人员的情况。住院患者未实行统一病员服装。医院人流量大且人员身份复杂,患者无特定的身份标识,因而当患者走出医院大门时,保安并未发现,无人干预,这也是住院患者走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护因素

相对于普通的住院患者,上述的中毒患者管理当然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但是,该院内四科值班的医护人员显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思想上未引起足够认识,护理评估不到位,和患者家属也未沟通到位,把他们跟普通患者一样的处置和治疗护理。这两名患者从急诊科监护室转上去时,神志都是清醒的,但是,后来病情都出现了突变,医护人员并未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约束带、特级护理、对症处理等,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显然是低效或无效,本来就出现失控行为的精神异常患者,再度出现情绪失控,乃至走失,是极有可能的。医护人员头脑里要有医疗护理安全意识,不及时跟进、借鉴精神专科的安全管理举措,此类患者的安全管理就难以保证。

防范对策:无缝隙管理,确保住院患者在院安全

住院患者走失,无论如何强调客观因素,护士也脱不了干系。针对频频出现的内四科住院患者“发疯”、外出走失事件,医院各级管理者要及时“亡羊补牢”,认真加以分析、改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召开医疗安全促进会,及时吸取经验教训,采取积极的综合预防及个体化的防范对策,从而有效降低住院患者的走失率,切实保障住院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提升医院安全管理质量。

提升医疗水平

上述案例中,患者出现躁狂,乃至走失,跟医生对患者采取的医疗措施有关。医院主管领导要认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病例讨论会分析,指出治疗上出现的缺陷和不足,有效提升医疗质量,从根源上消除住院患者的不安全因素。护理管理上也要认真总结,完善制度和流程,正确及时对每一位住院病人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评估,筛选出病区内护理安全管理重点人,进行重点观察、管理,强化患者风险管理。护士对病区内患者的情况要做到全面控制,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与患者家属结为严守“同盟”,共同为患者安全把关。

严密监护患者

对于科内转进的中毒患者,住院部病区的医护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首先从心理上就要重视起来,把此类患者同普通住院患者区别开来。其次要把约束带等防范措施落实到患者身上,针对具体情况,在做好医患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属的配合,这一点很重要。在医护人员分身乏术的时候,患者家属是患者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补充,医护人员要学会借力,加强与医院各部门的联系,医患共同面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利用好家属、保卫科等资源,全面保障住院患者的人身安全。

加强医患沟通

对此类医疗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人群,医患沟通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签署告知同意书、约束等一些安保措施的采取,医护人员都要事先沟通,以取得家属的同意和配合,有特殊情况的患者护士要加强交接班,有事多和患者家属商量、交流,一起面对患者的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取得配合,取得患方理解,共同把患者的安保工作做细,力争做到无缝隙管理,确保住院患者的在院安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收藏

评论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