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式运营 已经签约70多名多点执业医生

5月28日,奏响“上海医改试验田”改革序曲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试运行正好满两个月,从28日开始,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正式开业。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明确,其普通病房与公立医院特需病房的价格差别并不会很大。
从2013年12月底签约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8家沪上三甲公立医院,到3月28日起开通患者预约制;从4月初迎来第一位患者,到5月14日第一位经过上海市卫生部门审批备案的多点执业医生受邀为患者看病,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在一步步探索创新服务医疗模式。
开业当天,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免收挂号费,每位医生限号10个。
外地患者比例近七成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位于康新公路4358号浦东国际医学园区,是国内首家“建、管、用”分离模式的高端营利性医院,也是上海医疗改革催生的第一家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
与公立医院不同的是,该中心主要采用预约制服务,按照院长张澄宇的话说,“这里是医生等患者,而不是患者等医生”。
试运行期间,每周都有数十位患者来就诊。院长张澄宇说:“运营情况比想象中乐观,当前任务是把服务做好、品牌做好。”
他口中的“乐观”来自三个原因:一是来院患者基本都是慕名而来,且复诊患者占20%;二是试运行期间,院内儿科门诊量急剧上升,超过总门诊量的20%;三是外地患者医疗需求旺盛,来院就诊外地患者比例总体接近70%,这或许能缓解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看病难的现状。
“在国内就诊享受礼宾式的人性化诊疗服务,还是第一次!”一名云南患儿的母亲说,6岁女儿两年前开始出现不明原因咳嗽,一直无法确诊,最终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很快查明患有“过敏性哮喘”。患儿母亲坦言,曾去过异地一些大医院,但这里与国内现有传统就医体验不同,“没有拥挤、排队的现象,也没有焦虑、急躁或无助的心情,面带微笑、语音亲切的护士全程陪同包括挂号、初诊信息登记等每一个就诊环节。在候诊和等辅助检查结果的过程中,孩子还可以在护士的陪伴下游戏,服务很到位。”
高端医疗一般人也应享受
对于此前引起争议的病房收费高的问题,院长张澄宇回应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拥有自主定价权利,而病房价格实行最高限价报备制度,与今后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价格仍存在差距。试运行期间,无论是普通病房还是套房都未开放,正式运行后,中心普通病房与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价格差别并不会很大,“而我们区别于公立医院,更多是在护理、餐饮、服务上做功课。”
说起“高端”,老百姓总是不免联想到高收费或高收入,从而让绝大多数普通人望而却步。但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医疗院长缪晓辉眼中,高端并非是将人分成几个档次,“人无高端或低端之分,高端主要应该体现在医院方的管理、技术、服务、设施和环境。”
比如,缪晓辉设想在中心设立家庭健康顾问:“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或邮件等形式,在约定时间或遇紧急情况时,随时向签约资深医生咨询,而这在公立医院很难做到。家庭健康顾问不是家庭医生,后者更多的是指社区医生。”
70多位多点执业医生获批
作为“医改试验田”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多点执业制度能否顺利实施是国内外关注的话题。
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但该政策却一直“叫好不叫座”,“第一执业地点许可”条款被视为改革最大阻碍。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主任付晨指出,多点执业没有在国内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医生不是自由人,是属于医院管理的人,必然要受到医院管理者的束缚,“随着政府的推动与扶持,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发展将逐步撬动多点执业的‘杠杆’。”
目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内70余名多点执业的医生已经过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备审批完毕。
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黄翼然是首位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开展多点执业的医生,他说:“此前仁济医院已经成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签约医院,执行难度并不大,但需要保证不能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其所在科室有近50名医生,其中近1/3已成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多点执业医生。
“实践来看,公立医院专家目前对多点执业的热情很高。”张澄宇指出,在试运行过程中,一些外地患者主动点名需要看这些专家。
正与保险机构谈合作
目前,摆在张澄宇面前的有一道难题:如何平衡患者利益以及商业保险公司的利益,如何让商业医疗保险机制在中心内得到良性发展?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现在已签约一部分商业保险,并正在与上海10多家大型保险机构谈合作。张澄宇说,“这些保险公司普遍反映,希望能找到诚信、长远的医疗机构服务,目前正对合作细节进行洽谈。”
如何让中心的社会办医模式成为一种可复制模式且走得更长远?张澄宇指出,当前在发展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过程中,政策壁垒仍存在,如专业技术准入标准仍有待完善,与非公立医院发展相比显得有些不配套,标准相对滞后,一些标准往往是建立在现有公立医院运行经验的基础上,不适应新型非公立医院的发展特点;同时就多点执业而言,如果将其与职称评审等捆绑起来,多点执业仍然难以得到大力发展,此外,公立医院的改革深入也必将对社会办医起到促进作用。
张澄宇坦言:“发展社会办医的前提在于做好公立医院的改革,更多的凸显其公益性,政府加大对其投入,减少公立医院对特需服务的依赖。”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