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生命故事】危重病人家属难熬的日日夜夜

原创 文/姚德源 2014-05-21 来源:健康界
A- A+
摘要 为了患重症疾病亲人的生命,三年辗转五个大医院,熬到今天,除了感到“幸运”外,最想说的是感谢医生!感谢护士!感谢我们这个社会!

辗转托人,转入天坛医院

继续找高明医生的活动始终没停。人们都知道天坛医院是神经外科的一枝花,受到国家科技奖励的名誉院长王忠诚院士是国内外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并带出了一批高水平医生团队,但进天坛医院住院治疗有多难是众人皆知的。辗转托人,8月14日,老伴转入天坛医院。

到底不一样,这里不愧是高水平神经外科医院!门口除挂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牌子外,院里还挂着“神经外科医学院”和“神经外科研究所”两个牌子。三个牌子把“临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转入天坛医院三四天后老伴炎症被控制住,体温正常了,左肢体能动,意识清楚,桂松柏主治医生胸有成竹,针对脑水肿准备做个引流手术,稳定后就可去康复医院继续做康复治疗。

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一场灾难又降临,那是8月30日凌晨0点20分,急促的手机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是护工从病房打来的,说“阿姨有点不好”,叫我来病房。我急忙打车赶往医院,20分钟后赶到病房,护工、值班医生都在现场,病人处于昏迷中,护工刚为病人清理完呕吐物,医生分析可能是再度脑出血,让做CT检查,此时我打电话把孩子们叫到了医院,CT结果很快出来证实了医生的判断(病例书中只写有“病人于8月30日再度出现昏迷、呕吐”,没写二次脑出血),值班医生把另一病区值班的王主任医生也请来一起商量抢救方案,考虑病人年事高,建议不做手术,采取保守治疗,同孩子们简单商议后,怀着对医生信任的心情将病人推进天坛医院的ICU病房抢救。我们全家又再度陷入焦虑、无奈、信任和对医生的无限期盼中。记得这天是星期天,病房只有值班医生。

这次老伴进ICU病房抢救一住就是20多天。奇迹再次出现,老伴再闯鬼门关,于9月23日由ICU病房转入普通病房,我们又可天天陪伴亲人了。一天病区护士长把我叫到办公室,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装有厚厚一摞钱的信封递给我,并让我在事前准备好的退还“红包”几页纸的名单上签字(可见不只是退我一人),护士长看我愣了一下不知事情来由,对我说:“你儿子在病人住院时留下的,医院有规定不能收。”我为孩子们对妈妈的“孝心”而动容,我更为天坛医院的医风所感动!

病情相对平稳后转到航天中心医院

随着病情相对平稳,11月7日,又是个下雨天,病人转到了航天中心医院康复楼神经外科病房。

老伴在航天中心医院长达两年多住院治疗期间得到医生、护士们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病人病情虽有起伏,但基本趋于稳定。节假日当看到本应是休息日的郭辉主治医生来病房查房时,当看到在家仍是娇惯独生女的年轻护士们将对父母也不一定能做到的耐心呵护施于我们的亲人时,怎能不对他们的仁医大爱、高尚医德起敬呢!

三年来为了患重症疾病亲人的生命,辗转五个大医院,享受到这么好的医疗资源,熬到了今天,除了感到“幸运”外,我们最想说的是感谢医生!感谢护士!感谢我们这个社会!

此文章选自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联合编著的《急诊室的故事》(又名《生命的故事》)一书。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0人收藏

评论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