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2014移动医疗行业步入发展拐点 跨界融合催化投资良机

2014-05-14 来源:中证网
A- A+
摘要 2014年是移动医疗行业逐步成熟后进入发展期的拐点年,预计经过2年~3年启动期后,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市场中,医疗器械和相关电子行业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在2012年,自我诊断和医疗电子仪器的市场为24.7亿美元,并且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医生对于移动医疗的需求方面,调查数据显示,44%的受访医生认为移动医疗能够使医院内部流程中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衔接更加顺畅;和患者沟通方面,26.7%的受访医生认为应该给现有的病人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其中医院内部沟通方面,“远程数据处理和诊断决策”功能列于榜首,49%的受访医生首选了这一功能。“与患者在医院系统上交流”位居第二,42%的受访医生首选此项。

移动医疗作为对传统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可为电子病历系统相关业务提供信息的闭环流转,并且为医院业务流程再造与服务模式创新做出有力的推进。

医生和医院所构成的市场需求往往和政府对于医院的监管和改革联系在一起,这一市场比起患者的需求市场要复杂得多,也是影响医疗市场跨界成功的主要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的各环节受到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由于行业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医药从上游的原料药及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药店及医疗机构,都有相应的政府部门进行管制。相应的包括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以及药品审批等各方面的政策。

这种产业的内生性质决定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是政府和市场的博弈、市场和市场的博弈共同推动。

医疗行业本身有改革的需求。国家已经把移动医疗纳入了改革体系的通盘考虑,《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部署的移动医疗项目涵盖了远程医疗、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信息化领域的多个试点示范工程;在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智能医疗是九大重点之一,同样离不开移动医疗。正在实施的国家重大专项“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同样离不开移动医疗的支撑。同时,互联网本身具有推动改革的力量,这从2013年的互联网金融可见一斑。

专业壁垒催生众多应用

一个新的行业获得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支撑:技术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医药行业专业壁垒厚实,产业链条上附着着或明或暗的各方利益攫取者,影响成熟商业模式建立的因素包括:医学知识的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黏性、法律法规以及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医学知识包括中医和西医两大系统。医学包含的信息量庞大,涉及各种生理生化表现、疾病症状体征等,以及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多个学科。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人们只能依靠专业的医生来解决专业问题。

以互联网为媒介,基于医疗市场的数据传递和信息互动,已催生出一系列移动医疗应用。

POCT(Point-of-CareTest)指在病人身边快速诊断,又被称为即时检验。其检测具有时间短,患者亲历等优点,因而能快速而恰当地进行诊疗、护理、病程观察,进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目前POCT已经广泛应用在ICU、手术、急诊、诊所及患者家中。

由于仪器便携、操作简便、结果及时准确等一系列优点,POCT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领域包括血糖、血气及电解质、心脏标志物、毒品及酒精、妊娠及排卵、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血及尿生化、凝血及溶栓等。

传统诊断中,大量时间被浪费在样本运送、前处理、组织、标记、录入、分发等方面,核心反应及分析时间占比极低。与之相比,POCT进行了步骤精简,依靠其便携及反应快速等优势,POCT仅保留了诊断最核心的“采样-分析-质控-输出”步骤,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诊断时间,为患者在最佳时间窗口就诊获得了最大便利。以心衰或者心梗诊断为例,POCT检测可在15分钟内得到BNP、Myo、cTn-I等多项心脏标志物的结果,而传统检验科检测需要1至2个小时。发病早期关键临床指标的确诊对成功治疗是极为关键的,而POCT的优势能得以最大发挥。

中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差异较大,是POCT潜在的巨大市场。据估计2008年中国POCT市场规模达65亿元,年增速30%以上。但目前中国POCT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医院等终端渗透率极低。产品基本被外资企业垄断,国内企业仅上海奥普、广州万孚等少量POCT领先企业,2010年理邦仪器(23.730,0.23,0.98%)通过引进海外人才,也建立起了POCT产品线。

市场竞争格局方面,血糖仪中外资占大半江山,国内企业逐步崛起。血气分析仪则基本为外资垄断。但是总体而言国内的POCT已经崛起了一部分企业,将受益未来的市场增长。

基因测序技术是指从人体的血液或者唾液中获取个人基因全序列,从而得知个人在基因方面的缺陷,以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如癌症和白血病等。基因测序也可用于病毒等致病因子的结构分析,从而开发相应的抑制药物。

DNA测序成本下降的速度几乎可与电脑芯片运算能力增强的速度匹敌。过去一个微生物全基因组DNA测序需要花费300万~500万元,而现在成本只有30万~50万元。DNA测序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更表现在高通[微博]量测序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这就为DNA测序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2013年全球基因表达分析的市场规模达26亿美元,而2018年有望达到43亿美元,2013~2018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为10.4%。2013年11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为美国的基因测序公司颁发了第一个高通量基因组测序仪授权,并授权批准了配套通用试剂的临床应用,为美国的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化扫清了最大障碍。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完成10000种微生物、100种动植物基因组测序、发现约500个新的功能基因、转化应用5个以上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基因或蛋白。按照每种微生物进行“基因组完成图”测序的费用为30万~50万元计算,DNA测序带来的市场容量达千亿元,这还仅仅是DNA测序商业应用市场的冰山一角。

成像技术的更新是传统医院检测手段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当其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时候也成了移动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医学检测是信息化的孤岛,即使检测设备已经数字化了,只有当这些检测设备与网络互联的时候,所有的信息化沟通变的才会更为方便。

医学成像技术将人体内的信息以影像方式提供给医生,以便其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判断,大致可以分为五类:X线摄影系统、磁共振摄影系统、超声诊断系统、核医学图像系统、红外影像系统。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收藏

评论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