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华西》(试读版)健康界首发! 先睹为快

在这种环境下行医的石应康,留给同事的深刻印象是“一个拼命奋斗的医生典型”:兢兢业业,不打小算盘,与病人相处融洽,乐意为同事提供服务。这正好辉映他的内心,自打跨进医学院校,就一直熊熊燃烧“当个好医生”的梦想。他还给“好医生”作出注脚:病人喜爱;同事和谐;技术精湛。付出总有回报,1988年,年值37岁且只做两年主治医师的他破格晋升副高职称;1989年12月,被公派留美深造。
1990年,此时石应康已身在美国。对于他而言,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并不陌生,毕竟母亲、弟兄及几位至亲都在那边生活和工作。时间飞逝,一年零一个月的访问学者期结束,石应康又到开启新一段人生历程的节点。那时,亲戚们已经帮他申请绿卡,并找好美国一家大学的工作岗位,但他最终婉拒了亲戚们的劝诫,执意回国。送别席间,唯有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任高级学者的小姨夫表示,“我能理解他,支持他”。
……
留学经历让石应康的业务如虎添翼:归国后不久,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2年,再度破格晋升教授并担任胸心血管外科主任;1993年,擢升博士生导师,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博导,并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就这样,石应康揣着“当个好医生”的梦想边收获边前进,继续不断提高自己在心脏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状动脉外科等方面的造诣。
走着走着,他渐渐发现医院的制度、氛围、文化都在阻碍梦想。
一个典型的例子,工作富有激情的他主动申请每周多排几台手术,而且不要奖金。医院领导遂了他的心愿,但没想到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却极不乐意,抱怨“为何要做这么多事”。石应康逐渐明白,“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下的加班,一次两次还可以,若每个礼拜都如此,哪怕平时相处再融洽的同事也会婉拒配合。”
“既然规则挡路,就要去改变规则”,石应康暗想。
日子一天天静静地流淌,直到武侯祠谈话。
那一天,带着目的邀约武侯祠谈话的陈钟光,早已知悉石应康的业务卓尔不群,而且还通过其他渠道获悉他富有个性的行事准则:一是尊重理想,否则会向美国的优厚待遇妥协;二是内心热衷服务和奉献,极其渴望在服务中彰显人生价值;三是性格直爽且与人为善。
果不其然,武侯祠谈话时,石应康像开闸之坝,畅谈医院管理想法,且生猛地自荐执掌华西帅印。他事后回忆,其实那时的想法很简单,有无机会无所谓,若有就去打破成规,让更多人拥有做好医生的环境。
出乎意料的是,一次快人快语把自己卷入中国医院管理洪流。
1993年12月13日,即“武侯祠谈话”过去两个多月,华西医科大学突然宣布人事调整通知。刚刚迈进“百年医院俱乐部”的华西医院迎来两位新“舵手”:年仅42岁的院长石应康和谈吐优雅的党委书记郑尚维。任命通知上还列有三位左膀右臂的副院长:梁德荣、欧阳钦、裴福兴。党委副书记由石应康兼任。
也许是职工已习惯领导层的新陈代谢,抑或潜意识里就觉得“换汤也难换药”,总之,那次院领导调整在员工中并未激起多大波澜,更别提把“绝处逢生”、“学科名列全国前茅”等诸多厚望寄托给他们。
握着华西医院的“帅印”,石应康知道,摆在面前的现实如同四面楚歌。毕竟,短短两个月前,在回答陈钟光的第一道问题时,他还有条不紊地阐述过华西医院的困局。接下来要做的,是按照回答第二道问题的思路去改变现实。事情真的就有备就无患吗?未必如此。
石应康的医院管理生涯刚刚起航,前方就是一批难题。
是的,是一批。招架吧,没有缜密斟酌的时间。
没看过瘾的朋友,现在有机会免费获赠《解密华西》!
现在报名【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1世纪医院院长峰会】,凭入场券可免费获赠《解密华西》。点击进入峰会主页,马上了解会议议程及演讲嘉宾。
《解密华西》正版图书订购渠道:
1、网站订购:点击进入购书页面
2、微信订购:微信回复“DG-JMHX”,直达微店
3、淘宝网订购:点击进入购书页面
支持正版!请从健康界公布的官方渠道订购书籍,感谢支持!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0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