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笔者所知道的历史,上海家庭病床服务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当时是一种很受重视的医疗服务形式。根据《上海市区家庭病床需求数的预测》(《中国医院管理1987年第09期》)一文中所述:上海市的家庭病床数已从1953年的7059张发展到1985年的29519张。据调查1985年上海市新增家庭病床的收治病种,前5位为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和骨折,占全部收治患者的79.11%……这五种疾病,至今仍然是基层做报表所统计的疾病范畴,也就是说,这张报表的历史,已经至少有几十年啦。现在大家熟悉的各种社区卫生管理报表和慢性病管理报表,在她面前,简直就是儿孙辈。
当时的上海居民,大多居住在石库门,罹患这些疾病的老年人行动不便,一旦申请了家庭病床,就可享受到医生每周一次的上门看诊,然后家属会携带医生开具的处方去医院配药;护士也会按照医生的医嘱对老人进行上门换药、输液(一般在三四天左右)等护理服务。那时的地段医院分布非常密集,其实就是解放初期的联合诊所转制形成的,医院的服务半径都非常小,方便程度堪比现在的台湾、香港,往往从医院到老人的家中骑车只要几分钟而已,医患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今天和谐。地段医院往往会专门设立一个家庭病床科,通常会有三四名专职医生和相同数量的专职护士。医生每天巡诊不超过8个病人,下午主要是整理病历和休息,记得笔者刚工作时非常羡慕家床科的老师,还非常清楚地记得那名女医师下午在办公室悠闲地泡咖啡的样子,不过人家那是脑体结合,劳逸结合,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说,在上海,家庭病床的前世,带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和上海石库门的风情……蓝天白云下,弄堂里,会传出这样的声音:X医生,侬早啊,又到X阿婆屋里起看伊啦,早饭恰过伐,踏慢点哦!……
但那样的画面只是前世,现在的家庭病床,只留存了前世的丁点影子。说说今生吧,今天的家庭病床诞生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妈妈”的怀里,带着全科服务团队的“襁褓”,却长成为一个疲惫不堪、无人疼爱的邋遢少年,看不清自己未来的方向。2004~2007年,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几个中心合并为一家中心的局面,并且陆续成立了全科服务团队。家庭病床服务,也像其他条线一样,实行“条块结合、以块管理”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并且家庭病床科作为一个独立科室不复存在,仅在中心保留一个家庭病床质量控制小组。每年的建床指标,按比例分配给全科医生,然后管理上凡是中心有的核心制度,家庭病床也必须要搞一套,什么三级查床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传染病传报制度等等等等,资料要准备一大堆,每年要迎接上级的两次督导检查,笔者有幸,虐心般地在担任团队长的同时还兼管了这个摊子长达五年之久。期间,笔者一直在想,全科医师在完成那么多门诊服务的同时,还要应对出诊和家庭病床,当然很辛苦,但是每周一次的上门服务甚至是发展到送药上门,究竟是方便了谁?每月的家庭病床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究竟能学什么、讨论什么,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呢?是讨论如何节约时间、还是讨论其他什么艰深的医学难题?笔者困惑了,全科医师们也麻木了……最奇葩的是还要建立中医家床和针灸家床,服务的频率当然不能保证天天上门,但就是建了,笔者也见怪不怪,只能承认祖国医学已经强大到针灸一次能保证一至两周的神奇程度,非常令人敬佩!最令人无语的是:一份家床病历,也要像住院病历一样讨论来讨论去,结果无非是:病人还是那个病人,但病已经被我们这些医生研究了无数遍,病还在那,路还要走,药还要吃,床还要建。所以讲,家庭病床的今生,像极了今天的中小学生,却永远也毕不了业。
关于来世,笔者还是非常乐观的,当然这个来世何时会到来,首先要看家庭医生制这个服务体制何时长大成人,同时社区全科护理这个新媳妇何时迎进家门。家庭病床服务的未来,完全可以在家庭医生制下走以下几条道路:
首先是“家庭病床”这一称谓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巡诊”,试想,其实家庭病床的本质无非就是将门诊服务延伸到了家庭而已,何来病床之说呢?凡事简化,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已经强大到能在居民家中看病,当场书写病历,并将处方远程确认传输到中心,老人家属只需去相应窗口付费取药即可,这样的服务,何必硬要将它与病床划等号呢?你尽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其中对家庭医生的服务形式,将是多么巨大的革命,对于执业医师法的修改,也将会出一道难以克服却又必须克服的难题。
其次是家庭康复必将兴起,家庭医生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可以不亲自上门康复,但必须上门评估并制定康复计划。社区全科护士,也不见得要亲自上门一个个做,而只是作为康复指导员进行技术指导。那你要问,到底谁来做?其实笔者认为,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家庭康复,如果收费合理,政府适当补偿,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成立民间服务机构,这一事业将会非常兴盛。我们的家庭医生和社区全科护士,提供方案制定、技术指导、培训监管、服务推介,将在中间起到引领桥梁的关键作用,最终实现康复事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将不是一句空话。然而现在硬将所有的居家康复任务指标硬性塞给家庭医生的做法,反而是一种官僚、不负责任、不合情理的发展思路的野蛮体现,产生的副作用必然是无法落实、无人参与。发展民间资本介入、政府托底、家庭医生团队指导并推介、民办机构家庭康复训练员为主体的家庭康复事业,不但能满足人民的居家康复需求,还能解决就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的稳定。维稳的钱,用在这种产业的发展上,将是叫好又叫座的举措。
第三是家庭氧疗、心理护理、居家宁养、三管护理等现代护理服务必将取代上门输液、送药这样危险、低端的服务,成为社区全科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随着社区老年护理床位越来越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这些老年护理服务的内容必将移植到家庭。社区全科护士,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则是和家庭医生共同进行相关服务的创新,用最经济实用的手段取得最好的效果。但前提是团队必须获得提供这些服务的合理报酬,或者是有这样的绩效渠道能足以激励整个团队。
总之,家庭病床在经历了花样年华、困顿岁月后,相信有一天,她定会华丽转身,带着石库门的风韵和医改的沧桑,成为一名形象专业、思路清晰、独立自主、广受欢迎的时代佳人,与她的夫君——家庭医生制一道,成为社区的健康领袖伉俪,受到民众的爱戴、社会的垂青!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