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故事】“语”过天晴 西大夫用真诚换来的信任

老年抑郁症,治疗太艰巨了
充分了解、详实检查之后,西大夫判断老人家患的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但病程如此之长、症状如此之明显,又经历了重大创伤性事件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要帮助她,太难了。
西大夫迅速在大脑中构建了治疗策略和步骤:首先,针对老人因为过去的遭遇所丧失的对他人的信任感,要通过真诚、尊重和其他心理学策略重新建立与老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其次,通过及时、准确的药物治疗,迅速扭转老人多年以来严重的抑郁症状,改善其情绪、睡眠等问题;继而再次深入老人的内心世界,帮助其重新梳理自己的痛苦经历,渐渐改变其所深深内化的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片面的、绝对的看法,同时通过家庭的访视,协助这个家庭营造出一个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和谐氛围,巩固老人的疗效;最后,再通过规律的心理治疗强化老人已逝去多年的自尊感和力量感,鼓舞老人用实际行动重新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初始的信任感来自西大夫的真诚
沿着这个治疗思路,西大夫在初始几次与老人的交流中,逐渐得到了老人的信任。
老人家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敞开心扉,道出了几十年来自己的情绪、睡眠以及身体不适等问题。由于老人有病乱求医,吃的药非常杂乱,治胃的、治腰的、治腿的、治失眠的,西药、中药、土方什么都有。征得家属同意,西大夫对老人的药进行了整理,该停的、该扔的一一作了安排,根据老人家庭经济情况和当地医疗条件,给病人开了比较经济、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并叮嘱老人的女儿药该怎么吃、病情怎样观察。因为老人的家在大山深处,就暂时住在了县城的女儿家。
十几天过去了,西大夫手机响了,大妈的女儿珍珍兴奋地说,“西大夫,我妈妈能帮我收拾屋子、简单做做饭了。”
20多天后,心理咨询室响起有节奏的敲门声,随着门被轻轻推开,大妈不好意思地探头向里张望,西大夫紧走几步把老人搀进诊室。只见老人家身着红色的上衣,人一下子年轻了许多。“谁带您来的?大妈。”“我女儿。”“她去哪里啦?”“给家里人开药去了,我等不及,就先来了。”“大妈您请坐,感觉好点儿吗?”“我还是睡不好,过去的事还是忘不掉,想起来很难过,批斗揭发父母的场景老出现在脑子里,还有我公公骂我的话永远忘不掉。”说着老人又开始泪花闪闪。
西大夫意识到老人家内心中一直封冻的冰窟开始要融化了。迅速抓住机会!这次西大夫特意为她安排了一次超出常规时间的心理治疗。在西大夫共情的态度下,老人家开始讲述自己的害怕、羞愧、内疚、愤怒……
老人说话的时候,西大夫静静地坐在她的旁边,看着她,深深地去体验老人的感受,而不去打扰她,因为她太需要自我倾诉、太需要被别人倾听了;当老人沉默的时候,西大夫适时地重复老人所表达的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片面的、消极的看法,并有意识地将老人过去生活中一些好的经验和体验提取出来,植入到老人的认知当中去。比如,老人虽然背负讥讽,但依然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冷暖辛勤劳作,并顽强生活到现在;老人的公公虽然曾经无端骂她,但依然也在为整个家庭含辛茹苦;虽然,曾经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过批斗和揭发,但在那个年代是身不由己,因此自己不需要去承担这个错误,更没有必要为此感到自责和内疚。
整个治疗有老人的宣泄和痛哭,有西大夫的倾听和解释,慢慢的就有了老人的领悟和改变。
走近老人,让爱流动
按照原来设计的治疗策略,西大夫走出了心理咨询室,来到患者女儿家中,和老人的家人进行了充分交流。数次家访后的一天,西大夫在老人的邀请下,吃了老人亲手做的麻辣抄手,系着围裙一直忙碌的老人一个劲儿说“娃,多吃点啊”。得到夸奖的老人家还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说:好久没做了,手生了。
一个多月后,老人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家,电话成了西大夫交流的唯一工具。一天,电话那头传来大爷的声音,“谢谢你啊西大夫,我老伴儿真好了,公鸡打鸣起来做早饭,小狗叫马上去开门,母鸡叫就去拣蛋,家里家外的又忙起来了,我们家又有了大人孩子的说笑声,”说着老人哽咽了。西大夫说他深深地理解这位20年又当爹又当妈的老人家。
4月的一天,我和西大夫快步走在凹凸不平的山间小路上,今天我们要去美丽的石门洞村看望天天惦记在西大夫心里的杨大妈。
快到村口了,远远传来淳朴高亢的山歌声,“清早起来哟嗨掏菜薹/露水珠珠哟嗨打湿鞋/衣裳提来哟嗨高扎齐/花瓣珠儿哟嗨现出来/端起筛筛哟嗨去淘菜/石头瓦渣哟嗨洒出来……”随着歌声,一群挎着五颜六色小竹篮的大妈大婶出现在我们眼前。“杨大妈。”西大夫亲切地叫着,大妈急忙放下篮子,使劲用衣角擦去手上的泥土,亲切地拉着西大夫的手,淌着汗珠的脸上充满笑容。“您这是干活去了?”西大夫问道。“没有,今天雨难得停了,喂完家里的人、猪、鸡、狗,就和姐妹们上山挖野菜了,你看这紫红的是鱼腥草,翠绿的是蕨菜,生拌熟吃都行,清热解毒,可有营养了,一会儿到我家去,大妈给你做着吃。”说着她提起篮子,向姐妹们走的方向追去。
此文章选自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联合编著的《急诊室的故事》(又名《生命的故事》)一书。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