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我来和你聊聊开办诊所这件事

在新加坡、台湾,有些医生不会去开设独立诊所,而是选择与医院、现有诊所进行合作,相互依存、资源共享来达成双赢。有些成熟的例子介绍给有志于自由执业的医生朋友。
在新加坡,医生可以购买私立医院的部分物业开设诊所。隶属百汇医疗(Parkway Health)的新加坡诺维娜医院在2012年开幕,就是医生、医院物业共有,且各自经营的模式,医院将门诊区域设计为254个不同的诊所单位,然后向私人专科医生、离开公立医院准备创业的医生(例如于莺医生)和投资者出售,医院开业后,医生即可在医院独立行医,诊所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可以依照自己的行医理念规划,而医院自己经营病房、药房、手术室和部分检验(剩余的检验项目采用外包形式)。开业前该院的254个诊所即售罄。在2013年落成的Farrer Park Hospital也是同样的方式,189个诊所预售期就售出八成。这种模式节约了医师寻找场地、改造、装修等麻烦,而众多诊所在一起的聚合效应让开业医生、医院都能获益,且资源的共享让各个诊所不用担心停车、水、电、配套设施等事宜,而需要住院的病人则可以直接住进到医院,诊所医师仍旧可以提供看诊服务。
在此,向“要为医疗健康行业提供专业不动产服务”的房地产企业家冯仑先生建议一下,能否在您做房子的时候也考虑一下这样的模式。
除去新加坡的模式外,台湾地区医生和医院的合作模式就更加多样化、方式也更多。早年,在台湾某大型著名私立医院就有医生和医院之间采用合伙人的方式进行合作,使得在医院工作的医生获得较大收益(其中也有避税的因素),后来有了明文规定,合伙人的方式不再续存。医生作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医院对其专业技能具有极强的需求,在台湾,一些医生知道中小私立医院的需求,选择和这些中小医院合作,既规避一些独立诊所在日常运营中的琐事,又可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技能,医生和医院就合作项目的总收益进行重新分配,很多康复、血透、骨科、整型等科别或专业都采用此种模式。笔者所熟识的一个康复科医生就联合了众多康复师与众多医院合作康复服务。最高峰时,有近二十家医院将康复科的业务交其团队经营管理。
新加坡和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能与医生灵活合作的多为民营医院,对于准备或者已开始单飞的医生而言,一旦走出公立医院的大门,必须要转变理念与思维方式。
可能会有一段思想上的阵痛期,但我们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最后,向于莺等敢于走出去闯荡的医生致敬!无论自由执业之路在中国有多崎岖,在某种程度上,你们都身体力行地推动着中国医改向前!
本文作者:陈宏勋,上海世瑞方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0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