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舌战羊城】卖掉协和医院是医改成功的开端?

原创 文/陈平溪 吴宁 2014-03-31 来源:健康界
A- A+
摘要 假如北京协和医院被卖掉,是好事还是坏事?医界人士的激辩让大国医改变得更谨慎、更深入。

没有辩论的大会是寂寞的。

3月30日下午,“2014医疗协同发展论坛”推出新节目——“医改一席谈”辩论会,背景板上写着醒目的一行字:“卖掉协和医院是中国医改成功的开端?”作为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的庄一强笑称:“卖掉北京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这是一个假设辩题,协和医院应该肯定是不会卖的。但是我们想通过这个辩题展开对医改走向的讨论。”来自正反双方的医界人士唇枪舌战,支持与反对的提示牌在观众席中犹如一道独特的波浪,伴随着每一名辩论手的精彩观点而此起彼伏。

本次辩论会由南京市同仁医院院长于振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赵洪普教授、媒体人刘京京组成正方辩论组,健康界总裁赵红、珠江医院副院长冯常森以及自由执业医生张强组成反方辩论组。

据了解,这次辩论会的议题来源于2013年8月19日,一位名为“忧郁的不帅哥”所发的长微博《把协和医院卖了如何?》,由于话题大胆,引发广大网友反响。博主言辞激烈,针对中国医疗的市场化侃侃而谈,他认为中国医疗需要的,是一场真正的彻底的市场化改革,而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市场化对政府权力的剥夺。卖掉协和医院,是中国医改成功的开端。

“‘卖掉协和医院’的话题其实触及到目前医改各个方面的问题,把问题藏到桌子底下来维持一个桌面上的团结融洽,倒不如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公开讨论。”庄一强在分析辩题时说,“我们应该讨论市场化是否能解决所有的中国医疗问题?医生自由执业以及社会资本办医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近3个小时的激烈辩论,正反双方用专业的理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没有输赢,只有对医改的反思。正反双方的“针锋相对”,让现场火药味十足。作为反方的健康界总裁赵红最后总结说:“任何不以尊重医生价值、尊重患者生命价值为并行目标的改革都是耍流氓;任何简单以卖掉公立医院去实现医改的行为和想法也都是耍流氓。”而自由执业医生张强自嘲,正反双方激辩到最后,发现都在一条道上!诸多参会嘉宾在辩论会后也纷纷感叹,“专家对各种问题的深入剖析,让自己对中国医改的复杂化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未来的中国医改思路有了更谨慎更深入的反思。”

以下是辩论赛嘉宾的精彩发言,健康界编辑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开场白:卖不卖大家一起谈


廖新波:协和医院卖了医改是否成功?协和医院占有了大量的政府资源。政府资源包括直接的钱、关系、权贵,所以卖掉协和医院是提出了一种公平的呼唤,同样也给我们政府部门一个反思的机会。

不卖行不行呢?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关键是它的定位在哪里?是为培养我国高级人才,还是为政府主导下的一种科研?其实回顾30年前协和医院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虽然它是用了政府的大量资源,但它也培养了不少的优秀人才,很多科研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面,所以卖还是不卖,请大家一起来谈。

辩的核心是走市场化还是政府主导

于振坤(正方):这个道理还用再讲吗?1921年洛克菲勒家族在北京建立了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之前的协和是私立的,现在的协和医院已经变了味,应该回归它的原始。

冯常森(反方):从宏观上讲,协和医院卖不卖是一种市场化选择。大家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是要卖协和医院,只是说大家是要走市场化还是以政府为主导,这是第一个问题。

其实,这么多年,市场化已经证明是失败的了。从1949年~1979年是政府主导,1979年~1996年是企业化管理,1996年~2008年是市场化,那么真正中国卖医院是从2000年开始的。大家回忆,实际上到了2008年,宿迁医改应该说是不成功的。我有一个数据,宿迁医院被卖掉后,日平均住院费用、门诊费用下降了10%左右。宿迁医院2004年收入是6000万,但2005年卖掉后,半年的收入达到6500万,也就是说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了,但民众反映并不好。2011年,宿迁政府又准备开始新建一个新的三甲医院,那表明了什么?表明了市场化是失败的。

赵洪普(正方):我个人理解,国家市场化远远不够充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几乎90%,甚至95%都是公立医院,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是政府主导,市场化根本就不够;从医生这个角度来讲,大家现在只有一条路往上走,比方说,我们医院大概1000张床位,那科室里的骨科医生全是正高,大家没有去路,只有升职称。所以,要卖掉大医院,多一些民营医院,医生就会多一些选择。

张强(反方):协和医院是否要卖掉是医改的一个结果,并不是促进医改的手段。协和医院一旦失去垄断地位,再不改进管理,自然而然就给人家买走了。所以我认为它卖不卖,对于医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私有化是不是取得医改成功的唯一途径?

刘京京(正方):中国医改现在面临最大的难题,我认为就是公立医院改革,这也是这么多年所谓医改的方案出了好多次,都没有实质性推进的一个问题。

公立医院怎么改?最本质上的做法一定是要摘掉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的帽子。怎么摘掉这个帽子?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有两种,世界银行有一个分类:第一种是把它改得像国企一样,实现法人化治理;第二种改革方法在国际上就叫做私有化。

我个人是明确反对第一种的。因为中国国企改得我觉得非常之糟糕,相反那些不是国企的淘宝、腾讯等出的产品非常棒,这些私有企业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是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市场竞争机制的建议的。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通过私有化的方法,来推进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

赵红(反方):首先,我们的讨论不是要卖掉协和医院,而是卖掉协和医院是不是中国医改的开端,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医改困在哪里了。其次,私有化的方式不是取得医改成功的唯一途径,全世界的医改包含各种方式,以公立医院为主的体系也比比皆是。第三,卖了协和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是否就得到了释放,我认为也不能。因为医生才是优质资源,解放医生更重要。

至于医改困在哪里了,我认为首先就是价格扭曲,这是医界种种矛盾的罪恶之源。过度医疗,包括医患恶化、全科不强、高端不强、医生流失、医患信任流失,包括我们的专业发展受限,全部源于价格的扭曲和我们医务人员的价值得不到承认。

其次,就是筹资不足和支付粗放。筹资不足带来的结果就是医保仅仅是一个全覆盖,而没有得到一个深层次的满足。支付粗放则纵容了过度医疗和无序医疗。另外,我们都会认为多元化办医的阻碍是在卫生系统,事实上支付没有把医保的支付覆盖到民营医院。所以,医改的成功应该形成公立医院、民营非营利和营利这种三类医疗机构并存的局面,同时用好我们的支付杠杆,建立一个新的医疗服务体系。此外,还有政府统筹不力与专业化监管不足(三好一满意的口号式管理太多)、医疗服务公益不足(政府该管的不管)与市场化也不足(患者多层次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局。

卖掉协和医院不能解决上述医改困局的话,怎么能说是中国医改成功的开端呢?

打破公立医院垄断,比卖掉协和更实际


于振坤(正方):卖掉协和医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首先因为不管是民营还是公立,他都会有一个成长阶段,这个成长的阶段就是起步期专家带动医院,成熟期医院带动专家。因此,改掉一个有历史传承的医院,政府就是做了很好的表率。其次,卖掉协和医院为大家分析市场和运营提供了很好的案列。

冯常森(反方):宿迁事件是我们多元化办医的一个典型案列,而且是非常彻底的,因为当时最大的医院都卖掉了,都被民营资本控股了。但它为什么不成功?就是因为你卖掉宿迁人民医院和卖掉协和医院一样,并不能代表医改一些制度的到位,系统制度不到位的情况下,医改根本就成功不了。

于振坤(正方):医院归谁管?归政府还是市场管?市场是规律,政府是人主导,我们要不断地从市场的规律当中学习,来掌握这种规律性,才能驾驭发展。看病难、看病贵为什么产生,就是因为这些大医院的垄断,公立医院占有太多的资源,没有给一些小的医院或者基层医院机会,这就存在公平问题。刚才谈政府主导,我觉得目前产生这种资源的配备不均衡,正是因为政府主导造成的。

张强(反方):我觉得协和卖不卖掉还真不是那么重要。首先一点,我们在体制内去看协和确实是很优秀,但是体制内的优秀,如果一旦放到市场上去,我觉得要重新评估,包括名医、包括教授,都是要重新评估。到了市场以后,医保没有了,可能很多政策的支持也没有了。

赵红(反方):今天的协和医院实际上已经很有紧迫感了,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看它的历史。事实上,当时洛克菲勒基金会是按照美国最高级别的医院和医学院来建造协和的,他们决心要把美国最好的医生和最好的医学教育,和最好的医院管理带到协和,这才有了协和的基因。但是遗憾的是,在同样拥有90年的发展历史下,美国的克利夫兰诊所相当于是一个医疗城,是世界顶级的以心脏专科为特色的医院,但是协和呢?协和应该回归它民营非营利的本色,但是,它不是中国医改成功的开端,真正的开端一定是人事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对民营资本进入的一些政策,这些都不明朗的时候,卖掉协和,也许是一场灾难。

于振坤(正方):协和医院成为公立医院之前,它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协和在1949年之后一直到今天,在政府牢牢的控制之下,它慢慢不能有国际先进的技术了,我觉得这个事实本身恰恰说明协和今天为什么落后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它在政府这套机制所束缚吗?

能否尊重医院管理的本质规律

赵红(反方):有些民营医院发展得很好,有些公立医院发展得也很好。不是公立医院就发展不好,而是必须思考如何去建立公立医院的现代管理制度,这个是很紧迫的问题。比如我们成立了所谓的医管中心或者是医管局,但事实上它仍然不是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方法来选择院长和管理医院,院长是受组织的任命来的。我认为性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尊重现代医院管理的本质规律。

刘京京(正方):北京大学顾昕老师呼唤独立治理的法人结构在中国医改已经呼唤了很多年了,但我对这个十分没信心。为什么?第一点我会觉得,私立的企业相对来讲,在目前的中国,积累的经验比较充足,这个比起独立治理的法人结构,在中国现期推进来讲,更有资本可行。第二点,我觉得医改大概有四个环要做好,筹资、支付、服务、监管,这四个哪个政府主导,哪个不需要政府主导,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今天我们一探讨医改,一说政府主导四个环政府都要主导的,我觉得这个本身会搞乱,因为政府不一定具有那么强的能力。

赵红(反方):卖掉协和医院只会是一个特例,是不能成为整个医改系统工程的开端的。卖掉协和医院不是中国医改成功的开端,我认为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释放生产力、解放医生是中国医改成功的开端。

于振坤(正方):说了这么长时间,到底可不可以试一试?卖掉协和,可以是成功的开始。

赵红(反方):作为一个国家,这么大一个医院,如果说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了,我就要去卖掉协和,把协和做一个实验品,我认为这个顶层设计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嘉宾点评:把协和卖给社会吧

蔡江南:第一个意见,我支持卖掉协和,第二个意见,卖给谁呢?我不主张卖给私人的所有者,我主张是卖给这个社会。

为什么主张卖协和呢?公立医院改革从县级医院开始,我是很反对的。我觉得这个是避重就轻,包括最近卫计委提出的要扩大到1000家县级医院,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继续的避重就轻,它没有从最核心的问题出发来解决,这个是我觉得为什么要卖协和医院的原因,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标志。我认为,中国医改现在存在的深层问题是医疗资源行政化和医疗资源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行政化很典型地体现在我们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控制,包括公立医院对人才、药品、检查的控制,我觉得这是核心,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我们动了协和医院的话,确实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强的示范作用,就打了一个大老虎!

第二点,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要说卖就卖给哪个私人,美国的很多顶级的医院,包括顶级的大学,都是非营利的学校、医院。不是非营利的话,把协和卖掉,其实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但包括协和医院在内的公立医院,从它的实质上来看,它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公立医院了。从它的收入来源来看,它已经是一个营利性的医院,它90%以上的收入,本来就是病人来的,本来就是市场来的,它只有10%的收入是政府来的。这种医院你能说是公立医院?所以你说的所谓卖的话,它没有一个很实质的变化,我是讲的收入来源上没有一个实质的变化,实质的变化在于政府彻底地放权,彻底对人财物的放权,把这个财产归于社会所有,协和医院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人,应该属于全社会。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0人收藏

评论

相关附件下载: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