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渴望“后顾无忧”
62岁的郭光俊,白发已爬上鬓角。他的老伴说,半夜接到电话出诊,对老郭而言是家常便饭。
“乡村医生是农民中的知识分子,但是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应受到社会的关注。”3月24日,河南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处长王耀平这样概括目前全省乡村医生的生存现状。
来自河南省卫生厅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共有乡村医生144897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7.6%,60岁以上的占27.82%,他们常年战斗在基层卫生服务一线。
在医改中发挥“兜底”作用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医改的重心,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着我省广大基层地区,而乡村医生又在其中发挥着“兜底”的作用。
省卫生厅负责人介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曾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被誉为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基层卫生问题的典范,“乡村医生、合作医疗、三级卫生服务网”被誉为是“三大法宝”。
“乡村医生,不仅为解决老百姓的基本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还发挥了‘守门员’的作用。”王耀平回忆,2003年“非典”发生时,量体温、报告人员流动信息等,都是乡村医生冲在第一线。当时洛阳市成功拦阻一名在广东打工准备返乡的孟津籍非典患者,就是孟津的乡村医生从村民口中得到线索,以最快速度逐级上报到卫生部,进而通知广东省成功将这位病人拦截在广州火车站。
医改后部分村医收入下降
在20世纪50年代,乡村医生工作在集体卫生所,挣的是工分。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集体卫生所纷纷解体,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乡村医生行医模式发生变化,变为个体经营,但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变,仍然承担公共卫生职能。
2011年开始,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乡村医生过去靠卖药挣钱的模式行不通了,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担子却加重了不少。
与此相对,新医改给农民看病带来了实惠,但部分乡村医生的收入反而下降了。王耀平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过去卖药的收入没有了,二是对乡村医生的补偿渠道“僧多粥少、流量小、不及时”。按照国务院的设计,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配备1名乡村医生,而我省实际上是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平均配备1.75名乡村医生,平均每个行政村配备3名乡村医生。
据测算,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配备1名乡村医生,承担30%的公共卫生服务,每年乡镇卫生院考核满分,一年的收入为26125元,若配备2名乡村医生,年收入就下降为17625元,若配备3名乡村医生,则每人年收入进一步下降为14792元。
而在现实中,由于还有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情况,对乡村医生的诊疗费补助平均滞后1~2个月才能发放。至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不少地方都是半年发放一次。
养老保险尚待解决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乡村医生为农业户籍人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难度加大。而在有的地方,如果服务人口较少的话,也很难“养住”一名乡村医生。
为了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自2012年起,我省对连续从事村医工作10年以上、年满65岁退休的乡村医生,每人每月给予300元的生活补助。
在采访中,乡村医生普遍反映,他们现在主要的诉求,是希望能参照城市灵活就业人员标准,有一份基本的养老保险。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新疆等地为乡村医生建立了养老保险。
“无论何时,社会都不应忘记广大乡村医生做过的贡献。”王耀平希望,一方面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保障乡村医生的权益,让他们少一些后顾之忧,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待遇、培育土壤,保证乡村医生队伍后继有人。
原文标题:14万乡村医生渴望“后顾无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