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如何与医改“执子之手”?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倡导下,市场的力量再次受到鼓舞,健康产业的地位受到极大的重视。来自制药企业、保险企业的大佬们齐聚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不仅分享各自企业发展的近况和远景,还在宏观经济大背景下探讨行业发展战略。
那么,他们如何看待健康产业与医改等其他领域的联系?他们看重哪些影响整个产业的现实因素?他们如何规划行业发展蓝图?健康界尝试综合产业大佬们的观点,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解答。
出场人物:
杜嘉祺 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
李励达 礼来公司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
薄立倪 安泰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首席执行官
慢病推高医疗支出
薄立倪:全球63%的人都受到慢性疾病的牵累,基本上全世界所有的政府都面临着慢性疾病将推高医疗支出的问题。
再就是人口老龄化。以中国为例,在过去50年中,中国的人均寿命从43岁增加到74岁。而且,中国8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正在持续增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很快将会超过美国。
还有医疗支出浪费。IMF最近报告,美国30%的医疗开支被浪费,规模大概在8000亿美元左右。这基本上是中国全年消费的医疗支出的15倍。因此,美国的医疗浪费超过中国的医疗花费。
李励达:制药行业的发展其实是由全球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的。第一是老龄化,到2050年,世界上1/6的人口,年龄将会超过65岁。年龄越大,对医疗的需求也会越多。第二,中产阶级的壮大。根据研究预测,全球2012~2030年会有30亿人口加入到中产阶级的行列当中去。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会带来一些疾病发病率的上升,比如糖尿病。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2亿。
建立私人保险为主的医保体制
薄立倪:医疗体制的目的是什么?也许不能说是完全消除疾病,毕竟疾病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还是通过提高健康水平,帮助所有人更加有效地从事生产,提升社会生产率,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要加大整个医疗体制投资的力度,建立一个以私人保险为主的保障体制。医疗服务提供者和风险覆盖者应该是同一个实体,都要注意人口结构变化,还有疾病诊疗的负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因此,双方需要在社区一起提供技术,提升社区的健康水平,还要综合考虑社区的经济可行性和满意度。
目前,5%的慢性病患者人群消耗着45%医疗支出。他们通常所患的就是20多种疾病,消费大量药品。唯一的办法就是特别关注这些特殊的病人,比如说建设定点医院。
李励达:创新性药品对人群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国冠心病的死亡率,从1979年到2011年下降了一半。我们现在刚开使用大规模的科学工具的力量,比如说应用科技学带来的一些新知识。比如,人类基因组测试的成本,已经从2001年的9500多万美元降到了2013年的5000多美元。
而且,推动制药行业的创新,就必须应对成本、风险和时间方面的挑战,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合作。我们拥有大量的知识和大量的科学研究,只通过一个企业完成是不可能的。礼来在中国的研发网络,核心是自己的中国研发中心,进行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但是周边还有一些网络伙伴在共享资源。
我们在中国的研发网络,包括一些联合研究的伙伴,比如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以及欧洲的EFSD。此外,礼来和和记黄埔医疗合作项目,致力于癌症研究,现在处于第二阶段。而且,礼来跟一些研发外包公司也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科学的进步要求制药企业对创造进行再创造,建立合作网络加速创新,让全球急需的人群可以得到帮助。十年以后应该会有很大的进展,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拿到符合自己的药丸,满足我们自己的健康需求。也许我们可以憧憬,十年以后,一旦人们患上癌症,无法获得个性化治疗的机率会非常低。
提高卫生体系活力 扩大竞争
薄立倪:健康产业是一个最好的投资领域。健康的个体才有生产力。它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持健康,让个体具有高效生产力。只有这样,医疗卫生体系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而不只是一个消耗资源的成本中心。
中国的储蓄率超过50%,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一个由消费推动的经济体系。降低储蓄率的唯一办法就是政府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医疗和教育投入。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压力过大,这也是一般家庭存钱的主要原因。
杜嘉祺:中国的储蓄率超过50%,为什么储蓄这么多钱?他们给的答案是没有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跟高储蓄率密切相关的就是,中国的人身保险深度偏低(计算方法是保险行业营收在GDP总值的占比),远远低于英国8.5%。国外普遍的经验是,伴随着保险深度的提高,储蓄率就会同步降低。因为,当个人可以通过保险来规避风险时,他们就不在依赖个人储蓄来规避风险。而且,中国的家庭储蓄虽高,但是回报其实不高。
国际保险公司虽然拥有推动保险发展的经验,但是参与中国市场时往往受限,无法完全有效地发挥作用。香港MPF、新加坡CPF,这两个计划都要求个人为退休进行储蓄,减少了政府潜在的财政负担,具有很强的可持续的。中国地方政府一直在试点企业年金的计划,这个变革势在必行。
显而易见的是,类似计划在中国发展遭遇到瓶颈。竞争缺乏是一个主要问题,国内前五大保险公司占据市场70%的份额,前十大保险公司更是超过85%。而且,国有保险企业占大部分的份额。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到5%,而且股权和市场准入受到限制。这一市场环境不利于创新,妨碍了中国市场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出,恰恰中国需要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
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言整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