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
抑郁症临床表现有多种变异性,不同的药,药性有差别;同一种药,不同的病人反应也有差别。选药时,既要把握某一种药的药性,又能合理评估它对于病人的效果
财新记者:诊断容易出错,用药呢?
姜涛:用药也很复杂。刚才提到,抑郁症和大脑内三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编者注)的浓度有关。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大都是针对这三种神经递质开发的。
最早的治疗抑郁症药物异烟肼的发现,纯粹是一个偶然。当时的异烟肼是抗结核病药物,可是在做药物实验时,意外发现结核病患者服用异烟肼后会改善情绪。顺着这个路径,第一代抗抑郁症药物就被研制出来了。
至今,抗抑郁症药物经过不断改进,已经发展了很多代。比如,单一作用于5-羟色胺的一类药是SSRIs系列,包括六种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百优解;单一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的,称为NE系列,比如瑞波西汀;单一作用于多巴胺的是DA系列,比如安非他酮;还有双重作用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是SNRI类,如文拉法辛;还有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抗抑郁药,叫Nassa系列,如米氮平,等等。总共大约几十种药。
如果不同类、不同种的药物,排列组合起来,可能的选择就更多了。
财新记者:选药的难度在哪里?这么多种药,如何选药和确定组合呢?
姜涛:抑郁症的一大特点是特质性,临床表现也有多种变异性;不同的药,药物特点有差别;同一种药,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反应也有差别。
所以临床医生选药还是有难度。就是既要把握某一种药的药性,又能合理评估它对于病人的效果。
财新记者:怎么综合判断?
姜涛:一定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同时要更多阅读临床循证文献。你见的病人越多,积累的临床经验就越多。结合循证医学的理论指导,就能把病人分成几种类型,长期下来,就能找到一些规律。
财新记者:这么多种药,能不能说哪个药更好?
姜涛:不存在明显的等级关系,选哪个都可以,关键看药物对于病人的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作为医生主要还要积累临床经验,积累用药的感觉。
财新记者:药物的有效率有多高?
姜涛:一般单相抑郁的话,有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接近70%左右;如果是双相抑郁,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有效率可能也就是百分之四五十,甚至更低。
财新记者:如果无效,那怎么办?
姜涛:如果这种抗抑郁药物疗效不佳,或者耐受性不好,就可以考虑换药。
换药要特别小心、仔细,要考虑到各种风险。病人可能会非常难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财新记者:您看的病人有没有两三个月都没效果的?
姜涛:有,当然有。
有一些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对于许多抗抑郁药物都存在治疗抵抗的问题,需要多方位的评估判断,同时根据既往获得的临床经验,合理选择抗抑郁药物,才有可能改变临床疗效。
财新记者:能不能用仪器测一测,发现病人缺那一种神经递质,然后对症下药?
姜涛:没这个仪器。
财新记者:抑郁症中,有一种类型叫难治型抑郁。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姜涛:有时候就是他临床异质性,是基因决定的,还有就是反复发作治疗不当引起的。
财新记者:碰到这种病人怎么办呢?
姜涛:非常难办。但只要坚持治,多多少少都会有效果。但是疗效不好,预后不佳。
财新记者:我观察到您喜欢联合用药。但很多医生不主张联合用药,认为这样做会加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一旦起效,不知道是哪一种药起作用,会影响后续治疗。
姜涛:单一的抑郁症,不需要联合用药。但如果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联合用药效果可能会更好。尤其是双相抑郁的患者,更需要联合用药。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短时间使用合理的规定的抗抑郁药物。但SNRI类的药物不宜选用,因为这一类药会刺激你兴奋。
至于各种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注意到有一个窗口期。你对药物的药理、毒理都要特别明确,同时对病人的耐受性有判断。你还可以问一问病人是不是过敏体质,他的家人是不是也有抑郁症,吃过哪种药、药效怎么样。你选药的时候把这几方面结合在一起。
财新记者:这很复杂啊。
姜涛:也不复杂。对医生来说,积累临床经验,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特点及临床效能,就可以做出全方位的判断。
财新记者:很多病人都不愿意吃药。有人就在家硬扛着。不过确实也有人就扛过去了,慢慢就自愈了。
姜涛: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确实有人不吃药,一两个月也能好。不过,这要动态观察,如果不治疗,很可能延宕一两年就会复发,而且更严重。有的人,到了老年,突然得了抑郁症。你仔细问他,原来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得过。
财新记者:为什么会复发?什么时候会复发?可控吗?
姜涛:这是个未知领域。抑郁症复发与大脑神经递质受体的活动,还有递质的代谢,以及细胞内生物合成的一些过程有关。
财新记者:这些都是不可知因素?
姜涛:对,医生治疗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很多都是未知领域,要积累很多临床经验才能对病人复发的预判有一定指导作用。
比如,病人问我几年能停药,我只能根据病情发展及疾病特点,以及对于药物的反应,还有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不能草率决定停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