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医疗危机罪魁?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变革

心理和社会因素去哪儿了?
归根结底,无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导致了上述三座大山。在这些错误理念指导下,医疗界严重抬高了医学的生物属性,几乎完全忽视了医学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心理疗法和社会行为疗法”这两把低成本、高产出的利器被弃之不用。羊毛出在羊身上,巨大的损耗、伤害和浪费都会转嫁到社会,转嫁到患者身上,成为引发医患矛盾和医疗危机的活火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按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建立起来的高(过分细分专科体制)、大(医院规模)、上(高新技术设备和高档药品)的医疗体系,虽然不经济、又不利于医疗公平和可及性,但仍极大影响或左右着我们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满怀希望地看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医疗本质的回归,实现了对人的尊重。这种理念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它结合生物和社会属性,来理解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来寻找疾病现象的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躯体,而且要关心患者的心理;不仅要关心患者个体,而且要关心患者的家属、关心患者的后代、甚至关心其家庭。
在这种医疗模式下,医生就可以有条件做好“白衣天使”,做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五星级医生标准:1.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的、持续的以及个体化的保健方案;2.保健方案决策者:能够选择经费效益比较好的措施;3.健康知识传播者:通过有效的解释和劝告,开展健康教育;4.社区健康倡导者:满足个体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并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5.健康资源管理者: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外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患者和社区的要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现行的“过度医疗、对抗医疗和消耗医疗”都会成为医疗史上的耻辱和罪恶。假如能够逐步有效地摈弃这些,新型的医患关系将会被重塑。当然这要求我们在医疗改革中,将体制改革和医疗模式变革结合起来,协调并进。
2012冬季达沃斯论坛也将目光聚焦于医疗保健模式的转型。各国政要和专家呼吁,必须对固有的医疗保健模式进行分析,找出不必要和过时的诊疗程序和惯例,代之以创新程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临床全面落实之日,或许就是医患矛盾减少、缓解、改善之时!
作者:张松伦 留加医学博士后,内科副教授,曾任国内外多家公立、民营医疗投资与管理机构高管。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0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