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医生也是高风险行业,呼唤良好职业环境

原创 文/张中南 2014-03-08 来源:健康界
A- A+
摘要 “猝死”、“过劳死”这类字眼,不知从何时起,已经蔓延到了“医生”群体,良好的职业环境亟需建立。

“今日凌晨我们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麻醉科34岁的麻醉医生岳琦猝死,虽全力抢救,已无力回天,年轻的生命转瞬即逝。留下爱人和一对双胞胎,心酸啊!”近来,这条消息在微信圈里转发频率一直很高。

培养一名医生需要很长周期,34岁的岳琦当下正是有了丰富经验,开始广济救人的时候,然而,英年早逝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猝死”、“过劳死”这类字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由“高级白领”蔓延到了“医生”群体。

为何会这样?一上午30多人的门诊,一天连续五六台的手术,一篇又一篇的SCI,当下的医生很辛苦。所以我在提倡为患者提供“人本位”医疗的同时,也提倡对待医务人员们需要“以人为本”。

有人会说,体制不变,无法进行任何改动。非也。即使我们一上午看30多人的门诊,即使一天连续五六台的手术,即使我们要做科研,我们同样也能够做到“以人为本”。

提供可行方案,为医生提供休息室

对于外科医生来讲,一上台往往就要站立几个小时,长期这样劳作,不仅会下肢静脉曲张,还会有痔疮、颈椎病。确保医生在手术间隙休息,就能减轻这些疾病的发生。

国外手术室里面会有一个专门的医生休息室,休息室里面有各种沙发供医生们使用,医生可以在两个手术之间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哪怕是十几分钟都可以缓解疲劳。而且房间里有报纸、杂志、电视,冰箱里面有免费的牛奶、矿泉水、橙汁、三明治,甚至方便面。

医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休息,能够恢复体力,保持他们健康的同时也确保病人安全。但是据我所知,我们国家现在的手术室不是这样的,这在国外司空见惯,我们国家能不能也学一学人家呢?


我们现在要求医生、护士对病人要“人性化”,那对我们的医生是否也体现“人性”了?有的人可能说,这样不是要花钱吗?还需要医院专门拿出房间来做休息室。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一个手术室一天如果进来100名医生手术,按照每人消耗30元点心饮料,一天会是3000元,10天是3万元,一个月是9万元,对于一个每天有100名医生进来做手术的医院来讲,一年的花费是108万;而100名医生每天至少手术做50台以上的手术,若按平均每台手术收费1000元的话,则每天收入达5万元,每月为150万元,每年为1800万元。相比之下,这108万算个什么?关键在于院长们认为这个投入值不值?

医院重科研的导向在浪费医生们的时间和青春

现在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之所以工作量大,主要在于医生们的很多时间不仅花在病人身上,还要搞很多学术东西。为什么?职称晋升要有文章、有科研,这就导致很多医生除了一天要看很多病人之外,还要去搞科研,还要写学术文章,结果让他忙上加忙。可是这些对于一个医生来讲,说句实在话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首先,我不否认科研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医生去搞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这些都属于基础科研范畴,我想问一个问题。在我们浩若烟海的文章和课题中,有百分之多少被用在病人身上并改善了医疗安全和疗效?即使搞科研也需要把精力放在临床上面,也应该由那些愿意并有能力和条件的人来做,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医生来做,更不应该根据文章或科研来判断考核医生的医疗能力。一个医生看病好坏,并不取决于他的科研水平有多高。在美国,手术做的最多、技术最好的医生,可能一篇SCI文章都没有发表过,他能不能给病人看病,允不允许拿到执业执照,他能挣多少钱,都和他的学术水平无关。

因此,在我看来,我们国家在职称晋升上,也应该改一改。在进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晋升的时候,科研能力强弱不应该作为指标,医生的临床能力才是主要指标。

这样他们起码能省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我估计大医院的医生们最起码30%~60%的时间没有用在患者身上。把这个时间拿出来,让他们去看看病人,而且他也有时间,比如说有时能按时下班,晚上回到家里还可以出去散步,饮食规律一点,医生们才会想起关注自己的健康。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0人收藏

评论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