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夫激情发言:福利化医疗行不通 社会办医是关键
“医疗卫生是市场,不仅是单纯的公众福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3月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媒体开放日发言时明确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关于市场机制地位的论述,已令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非常明确。
黄洁夫认为,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说明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福利化的医疗服务体制是行不通的。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黄洁夫强调,公报中这段论述应当成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总体指导方针。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国有医院,病床占有率超过90%。黄洁夫认为,未来,要想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医疗服务市场,就应逐步过渡到一个民营医疗机构占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同时,还要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形成一个以医生自由执业为基础的、高度市场化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
医改陷入博弈迷宫 政协委员对现状迷茫
对1997年上一轮医改的批判引发了2009年的新一轮医改。黄洁夫认为,上一轮医改中,由于医院可直接从市场获得资金和对病人需求作出反应,医院得到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也出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但是,改革未触及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立医院的体制,造成一种非公非私,半行政半市场的公立医院的格局。“创收”与“发展”的利益驱使医院在逐利的路上越走越远,导致医院的公益性丧失。
2009年的新一轮医改,以“摒弃市场化路线、回归公益性”为宗旨,从“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入手进行各项改革,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医改的实惠,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但他坦言,面对公立医院改革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新一轮医改以破除“以药养医”为突破口,却得到了一些与改革初衷不符合的结果。
据黄洁夫介绍,近两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赴六个省市的医改调研发现,一方面,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门诊量超万人的医院数目大大增加,医疗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在政府强力监管下并未能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虽然人员待遇和设备、硬件得到提升,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反而下降,不少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十分冷清,一些国家投入的医疗设备如B超,X光机等甚至都未开箱,旷置浪费。基层医疗服务靠单纯“收支两条线”,难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些医学院校在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成为研究型大学后,难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再加上大医院的“虹吸作用”,导致不少县医院出现人才队伍危机,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更为严重。“病人选医生”的竞争机制到现在变成了“医生选病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务人员执业环境持续恶化。
他还坦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医药利益博弈迷宫,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政府财政补贴等措施未能破除“以药养医”的顽疾,医院又出现了以“检查费用”补医、“过度医疗”等问题,给中央与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此外,委员们还发现,我国民营医院遭遇制度困境,发展十分困难,成气候的好的民营医院不多;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很大;一些综合医院规模越来越大,社会与老百姓急需的养老、护理康复、传染病、精神病等医疗机构严重不足。
“参加调研的委员们都对医改的方向感到迷茫。”黄洁夫说。
医疗卫生是市场,不是单纯的公众福利
“令人鼓舞的是,过去一年间,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政策,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关于市场机制地位的论述,已令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非常明确。”黄洁夫说。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他指出,公报中这段论述应当成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总体指导方针,将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凝聚共识,释放正能量,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但不能搞福利化,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也说明,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福利化的医疗服务体制是行不通的。我国要真正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医疗卫生行业中也应扩大市场的作用。”他说。
黄洁夫指出,政府目前的责任是,切实保障贫困弱势人群得到与经济发展相称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制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使那些有能力支付医疗服务的人与国家共同承担服务费用;同时,要促进“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发展,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使中产阶级人群能享受高端医疗服务,补充医疗卫生经费的政府投入不足。
形成自由执业为基础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
在黄洁夫看来,公立医院改革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医疗内部。“公立医院改革也应该通过积极培育医疗市场,解放医疗生产力,鼓励市场竞争以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
他指出,2012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超过45000亿元。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超过15%,而我国仅为4%~5%,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壮大必定带动相关行业产值的增加,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助力引擎。
但我国当前护士、护理人员、康复保健医生、全科医生队伍与优秀医疗资源(包括优秀医生)匮乏,限制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如社会资本能进入健康产业,这些队伍会迅速壮大,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
他强调,“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是吸引社会资本(包括国企、民企与外资等)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改性,发展健康产业。”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国有医院,病床占有率超过90%,医疗服务与产品价格都是政府管制。
三中全会决议指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化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以及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黄洁夫表示,希望能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这将使我国医院体系逐步过渡到一个民营医疗机构占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同时,使医务人员从‘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形成一个医生自由执业为基础的高度市场化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医疗服务市场。”他说。
用混合所有制将公立医院部分资源挪出体制
黄洁夫表示,我国台湾地区的医改路径对我们很有启示。
自健保改革以来,台湾地方政府以发展社会保险来替代政府出资办公立医院,由政府直接筹资兴办医院提供服务转向政府直接筹资补需方,民营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台湾公立医院的病床占有率从80年代的90%下降到2010年的34%,若以健保中报全额来衡量医院的服务产业,公立医院在2010年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1%,而民营医院市场占有率为69%。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深受民众欢迎的高水平的民营医院,如“长庚医院”等。这些医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
黄洁夫表示,近年来我国也有些办得不错的民营医院,其工作效率与公益性都优于公立医院,应尽快制定社会力量办医的经济政策,使民营非营利医院享受与公立医院一样的平等政策,民营营利性医院也应有清晰的从业范围和配套政策。
他特别强调,要解决优秀人才资源进入民营医疗机构的问题。
黄洁夫建议,根据社会资本进入的具体情况,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分批、合理地进行公立医院改革,通过地区卫生规划,将大医院的医生、设备和病人向中小医院分流:一些公立医院可取消财政拨款,放开服务价格管制,实行有别于公立医院的人事分配政策,可以办成“非营利的民营医院”和少许高档服务的专科医院,形成多元化的有活力、有竞争的医疗市场。
他表示,由于我国现有优良医疗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应有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这些大医院,将公立医院的人才、医疗技术与品牌跟社会资本对接。可以按照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构建高端医疗中心或分院,将公立医院部分医疗资源整体挪出体制,去满足当前社会上多元化医疗健康需求。
此外,一些群众欢迎的高水平医生也可以在保留原有编制、学术地位和职称的条件下,同时在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自由执业。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大医院进行了多种形式(合作、托管、兼并、医院集团等)的医联体的探索,如能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向前迈出一步,让社会资本进入对接,推行改制和改性,将能出现一种生动活泼的公立医院改革局面。”他说。
在他看来,这些民营医疗机构由社会资本承办,容易建立起符合医疗市场规律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很稳妥地产生一大批由原公立医院转型的有品牌的民营医院,有利于公立医院的人才流动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这样的改革仍能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保持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并保持其在医疗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制度,“是种稳中求进的办法”。
欢迎关注2014年4月18日~20日即将举办的“健康界•2014医疗投融资论坛”,相关内容查看相关资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