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张澄宇:从上交大处长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

原创 2013-10-10 15:57 白莉萍 / 健康界

张澄宇认为,公立医院必须要积极思考转型。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医疗服务行业对社会资本逐步开放过程中的重要项目。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亲自出席该项目的奠基仪式,项目进程中上海市政府也大力支持,帮其破解难关。整个行业对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十分关注,希望这支由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辛树林这位娴熟的项目人领衔,与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深度合作的团队,能打造一个社会资本办医的经典案例。

今年7月,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意,时任医院管理处处长的张澄宇受聘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一职,这似乎预示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加深。至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核心管理团队的组建基本完成,预计明年2月正式开张营业。

近日,张澄宇院长接受了健康界的独家专访,在介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筹备进程之余,也分享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宝贵心得。

上海交大医院系统与社会资本办医探索深度合作之路

健康界:当时是什么机缘让您离开医院管理处处长的岗位,出任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院长呢?

张澄宇:我和这个项目还是很有缘分的。三年前,我刚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调到交通大学医学院担任医院管理处处长时,恰逢上海市政府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际。市领导前瞻性地提出了“发展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的战略构想,并且希望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拥有的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对口到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这项工程从理念到建设的整个过程,也了解到了很多先进理念。

近两年多以来,参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筹建成为我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先后参与了中心前期论证、运行模式设计,以及建筑设计、选址、基建等一系列工作。目前,中心进入了创建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更多懂得医疗管理、做过医院核心运作的人员加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既是我们交大医学院积极参与城市转型发展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又是进一步了解、全方位参与建设一个全新服务模式医院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我个人也十分有兴趣,所以就来了。

健康界: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医院体系当初为什么积极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合作?

张澄宇:为了支持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建设,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推动下,三年前,上海交大医学院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签署了合作共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协议。难能可贵的是,合作双方均不是简单地出于各自的、短期的、经济效益的考虑。尤其是我们上海交大医学院是希望在政府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有所作为,这并不是唱高调,而是有实际的动因。

因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及其下属公立医院必须要未雨绸缪,对未来私立医院,尤其是体现现代医疗服务业特征、与发达国家医疗服务模式接轨的医院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冲击有所准备。例如,此类私立医院可能会凭借良好的执业环境和诱人的高薪,吸引公立医院的专家前来执业。这种可能性提醒公立医疗机构应主动地去思考,主动地去寻找应对之策,不然以后就会很被动。所以为了公立医院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创造高级医学人才的良好职业环境,上海交大医学院有必要去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促进公立医院顺利地转型发展,这才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积极参与合作的根本原因。

在国外的实践中就有成功的范例。在20年前,新加坡的医生也都是在公立医院体系内,基本不流动。后来,民营机构逐步发展起来,政府也觉得应该支持民营医疗的发展,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同时,公立医院为了能够吸引或留住优秀医学人才,并非简单地把他圈起来,而是想办法为其合理流动主动创新工作模式,与专家约定好在本机构外执业的有限工作时间和范畴,使其既能保证绝大部分时间在公立医院工作,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基本医疗为前提,也能合理合法地在其他医疗机构完成执业活动,并获得远高于公立医院支付的经济回报。只有这样,好的人才才能真正留在大的公立医院里。

健康界:您的加入是不是会加深交大体系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合作?

张澄宇:光凭个人的力量在合作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的工作是基于上海交大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之间的战略合作。合作的进展和升华主要取决于上海交大医学院及其下属医院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机构层面的战略互动。我主要的作用是使沟通更顺畅,落实更具体,工作更高效。

健康界:您是否希望借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这个平台去实践一些您在医院管理上的想法和理念?

张澄宇:个人的想法和实践的机会当然是有的,但需要和环境条件相适应。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创新首先要符合三个大前提: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律;符合企业运行的经营规律;符合医学进步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兼容并取各方所长,即要尊重投资方的要求;又要融合新加坡百汇集团在医院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标准化管理模式,还要结合好本地医疗市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更要融入医学人文关怀等文化元素,不断创造和创新,才有可能有所作为。

专业团队+优势资源 希望在高起点上打造新模式

健康界:现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团队建设到了哪一步?

张澄宇:项目现在总共已经有百余人到岗或计划到岗。到岗的人基本上都是中高级的管理人员,他们将负责筹建工作。医生,护士也正在开始签订劳动合同了,他们也将在开业前2-3个月到岗,并接受培训。

人员团队的职业素养比我预想的要乐观。拿院长团队来说,除了我之外还有三位院长,一位是长期在希尔顿集团担任酒店总经理的郭建军先生,他将把酒店运作模式带入医院运营;一位是来自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的护理院长温秋梅女士,她将负责对全院护士进行垂直化管理;第三位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原医疗院长缪晓辉教授,他将出任医疗院长一职,全面负责医疗运作和学科建设。

健康界:您认为医院团队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挑战是什么?

张澄宇: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把这些职业经历不同,专业知识背景各异的精英分子组建成一个精英团队,协调大家有秩序地为医院的建设添砖加瓦,使这些砖和瓦牢固地粘合成一个整体,还要协调美观。

有的时候,团队内部也会有理念上的冲突,我觉得是好事,有理念的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将对冲之力转化为提升质量的工作合力,这样才能走通“博采众长、兼容并取、求同存异、自成一体”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健康界:与百汇医疗的合作推进如何?

张澄宇:托管在其他行业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管理模式,比如酒店业。我们也希望借此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社会资本医院的托管体系。

现在看来,与百汇医疗的合作主要有几个部分:医院建设中百汇参与设计,建成后按照百汇标准验收;百汇将派出人员出任护理院长一职;医院运营时按照百汇标准化流程执行;引入百汇在商业医疗保险上的资源。

现在每周的医院高层例会百汇集团都会派人参加,医院投入运营前除了政府需要验收外,百汇集团也会做验收,以保证在硬件上达到他们的标准。百汇集团也向医院提供了他们总结出的医院运行标准化流程,现在我们正在做这个模板的本地化完善。我们希望借助百汇的这套标准化的运作模式,让医院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商业医疗保险我们正在一家家的谈,很多百汇的资源是可以直接引入的。

剥离特需是东风 开拓市场还要靠自己

健康界:现在上海的公立医院特需剥离进展如何?

张澄宇:为了让公立医院更好地体现其公益性,上海市政府领导在几年前就提出要逐步剥离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政府也在积极调整对特需医疗服务的政策。上海去年完成了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即“5+3+1”工程,新建的四所三级医院中都不开设特需病房。同时,市政府对公立医院中特需医疗的价格采取了一定的控制,对现有特需医疗的规模有严格的把关,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的准入现在也相当严格,所以政府导向已经非常明确了。

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当然,要把特需医疗服务从公立医院中剥离出去肯定也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时,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下子剥离的话,谁来向市场提供高端的医疗服务?

因此,政府在限制公立医院发展特需医疗的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从事现代医疗服务业。有了现代医疗服务业的平台以后,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也就逐渐分流了市场对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需求,为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剥离和更好地体现公益性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

健康界:这对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是一个发展机遇吗?

张澄宇: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角度讲,政府要剥离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当然对我们是利好的,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不能等待、依赖政府的政策,而是要去主动寻找市场、开发产品、提升质量,以质量和服务取胜,吸引目标客户,才能最终屹立于充分竞争的医疗市场中。

政府履行的主要职能不是简单地去扶持我们一家医院,而是通过制定政策,打破体制机制上的壁垒,重构医疗资源载体的行业布局,才能真正地盘活资源存量,激活市场。

健康界:在这种大背景下,未来私立医院这个版块是否会出现竞争?

张澄宇:虽然目前社会举办的符合现代医疗服务业特点的大型医院凤毛麟角,同类型机构间的竞争远未达到白日化的程度,但我认为以后的竞争将会很激烈。因为,从当今的资本市场的角度而言,均非常看好国内的高端医疗市场。一旦资本涌入,高质量的现代医疗服务行业将迅速地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竞争也会随之而来。预计在5年之后,竞争会日趋激烈;在未来10年左右,一批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私立医院可能会面临洗牌调整。

胜任现代私立医院工作的职业院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珍稀动物”

健康界:能胜任私立医院管理职务的人才缺失是否会是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去应对?

张澄宇:现在市场上具备流动性的“职业院长”数量极其有限。原因有二:第一,在大学和专业研究生教育领域,医院管理尚未形成强大的学科专业,无法培养出大批量的初级医院管理者;在职业阶段,也缺乏针对高级医院管理者的上岗培训和资质认证,所以难以打造出足够的高素养的人才队伍。第二,现有的优秀医院管理者大都是在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中工作,其身份是国家的干部,体制内的人员极少有可能在市场上流动的。就算他们流入市场,作为非营利性公立医院的院长适应私立营利性机构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一个转型的过程。所以,我以为现有的专业化医院管理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之一,短期内难以破解。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认为要突破这个瓶颈现在有两件事是可以做的。第一,医院要积极储备有市场意识的管理人才。在我过去的工作经历中,医院提供了我系统化学习管理知识的机会;安排我在医院管理的各个岗位轮训;还选派到国外医院进行培训进修;并选拔我到医院和社会资本共同兴办的医疗管理公司出任高管……这些经历都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市场化运营的理念和方法,管理经验不断丰富。所以,我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能够相对较快地进入角色。当然,不是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都会系统地去培养管理干部,我也是机缘巧合才有这样一段有益的经历。

第二件可以做的事是让不同能力结构的人组成团队。如果既熟知医疗行业国情又懂得市场化运作的人一时找不到,那就去找不同领域的专家,想办法把他们组合起来。

健康界:您当年为什么选择去读MBA?

张澄宇:这个选择得益于我当时的领导,他认为我有做好一名医院管理者的潜质,就给了我一些职业规划的建议。他认为当时的我在知识结构上欠缺一些系统化的培训,所以建议我读MBA。现在看来,我基本上是按照他当时的职业规划描绘在走。

健康界:回头看您的职业化发展路径,您如何总结?

张澄宇:我认为方向永远比方法更重要。所谓“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你个人的发展战略。要先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多少的能力,你的资源能够做成什么样的事,然后客观评价一下环境,看看什么样的目标比较合适自己,最后就是对这个目标做一个战略规划,并一步一步地去落实。这包括系统化的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到不同岗位轮岗,去争取不同的资源等等,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

当然,在职业生涯战略规划以外,还要修炼好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磨砺自己的人品操守,认真做事,实在做人。将来某一天,回顾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尽力去做了,既有奋斗中的艰辛,还有成功后的喜悦,更有与你同行的伙伴,此生足矣。

张澄宇简介:

张澄宇先生1993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获得同济大学MBA学位后,分别在美国德州贝勒医学院、英国剑桥大学进行管理培训,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医学创新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助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执行院长、崇明上海新华泛亚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等职务。2013年7月起,张澄宇先生出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一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上交大,张澄宇,处长,健康界,医院,医疗,特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